【2017回顧】小發明家墮斃 17歲男委婉告別 校長老師細訴誰之過

撰文:呂凝敏
出版:更新:

近年學生自殺風氣不滅,2017年,至少37名24歲以下青年輕生,包括9月一名16歲、有「小發明家」之稱的高材生在凌晨墮斃;10月一名愛繪畫的17歲男生,在油塘大本型商場墮下,他死前一天曾將遺書託付班主任保管。漫漫人生路,面前還有無數個可能,一顆又一顆生命卻選擇在年輕一刻殞落,有人認為是教育制度催命,亦有人歸咎是學子抗壓力過低。
其中一名死者的小學校長海星認為,現今師生缺乏空間溝通,加上港人習慣壓抑,使下一代的情緒無處宣洩;中學輔導主任周子恩則擔心,被17歲死者託付遺物的班主任情緒,分享他多年來的輔導失敗個案,提醒師長只是學生人生路上的同行者,不要被內疚感取代原來的輔導熱誠。

墮斃的16歲「小發明家」文錦鴻是鄉師自然學校的校友。(魯嘉裕攝)
有「小發明家」之稱的16歲男生文錦鴻在9月墮斃,師生無不悲痛。 (資料圖片)

9月5日凌晨,有「小發明家」之稱的16歲男生文錦鴻,從屯門玫瑰花園寓所墮樓身亡。他品學兼優、曾多次在科技競賽中奪獎,尋短原因未明。據悉,他的遺書僅透露希望父母不要自責,自己則希望去找世界真理。

死者有科學求真心 獲獎無數 

文錦鴻生前就讀於「星之子」陳易希母校屯門中華基督教會譚李麗芬紀念中學,死訊傳出後,師生無不悲痛。文在小四時曾插班在鄉師自然學校,該校校長葉頌昇(海星)當時指他有科學求真心、思想成熟。他在畢業話劇反思食肉文化,更帶上洗衣籃,叫同學站進去,感受動物平日遭受的壓逼。海星校長每年均收到譚李麗芬紀念中學寄來有關文得獎的消息,已畢業的文更於開放日重臨母校探訪,校長直言,當時不覺文有社交問題,對他的選擇感到震撼及難過。

死者小學校長:小孩壓力超乎想像

事隔三個月,海星校長對事件已不欲多談,惟他慨嘆現今小孩承受的壓力超乎想像,容易令他們產生負面情緒而不自知。他指鄉師自然學校屬私校,輔導制度上與公立學校略有不同,「教育局設有SGO(學生輔導主任),會搞啲成長活動,若有個別個案亦可找傾談,另有一位朋友有counsellor(輔導員)資格,每星期會到校一次,幫忙觀察同學嘅情況,同樣可向有需要個案提供意見」,但他強調這些機制只屬支援性質。

+1

小孩為討好父母壓力大增

海星校長理解學生的情緒問題複雜,來自個人、家庭及社會因素,「鄉師有好多插班生,有啲同學功課落後,佢哋對老師同學校嘅印象就係做功課,加上冇足夠嘅玩樂時間,就唔開心;部分父母對仔女有好大期望,小孩為咗討好父母,逼到自己好大壓力;而社會嘅問責風氣,令老師唔錯得,增加心理壓力,形成一個少做少錯嘅氣氛,師生關係疏離」。

教訓小孩前先覺察自己當下嘅情緒,你一嬲就變咗係搵小朋友嚟出氣。
海星校長
鄉師自然學校設有「愛心聆聽室」。 (魯嘉裕攝)

除以上因素,成年人與學童溝通欠佳亦是產生負面情緒的根源,「大人好易有種控制小朋友嘅意欲,唔聽話就會鬧」。海星校長指,推廣Nonviolent Communication(非暴力溝通)十分重要,「教訓小孩前先覺察自己當下嘅情緒,你一嬲就變咗係搵小朋友嚟出氣」。他強調,人有情緒正常不過,不能忽視,但若成年人也不懂安頓自己情緒,小朋友長大後會不自覺地「有樣學樣」。

忽視負面情緒 令小孩選擇壓抑

他舉例指,現今社會對學生期望很高,要求他們從小便要思想成熟,「小朋友一喊,大人一係要求佢唔准喊,一係用物質氹佢唔好喊,一係就講其他嘢分散注意力,但三種方法都是同一指向:忽視負面情緒」,小孩長大後便不懂處理負面情緒,選擇壓抑逃避,「因為佢哋覺得情緒出現係錯嘅事」,一旦爆發起來,有機會產生傷害自己的想法。

16歲墮斃男生文錦鴻畢業於鄉師自然學校。 (呂凝敏攝)
一有咩事出現,大家都希望教育局提供指引、要跟程序,唔通有指引就會無情緒咩?
海星校長

分享成長挫折 高考三次才進大學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海星校長以過來人身份,分享學業挫敗經歷。「我AL(高級程度會考)考咗三次先夠分入大學」,惟最令他沮喪卻是會考經歷,「考之前爸爸建議我去英國升學,但我話有信心原校升到,結果唔得,就覺得自己違背咗承諾」,因海星當時沒有想過其他出路,非常茫然,「因為會考嗰次爸爸對我冇太大指摘,反而建議我去私校讀,於是高考失敗時,預算到爸爸反應不會過激」,他提醒,父母平日行為對孩子影響極大。

凡事需依指引辦事的風氣充斥社會,海星校長認為此舉難以應用在需靈活變通的教育上,「一有咩事出現,大家都希望教育局提供指引、要跟程序,唔通有指引就會無情緒咩?」海星慨嘆,指引大都只是用來卸責的擋箭牌,「如果老師需要指引先做到事,就唔係專業,係一部依足程序做事嘅機器」。

唔好成日話幫到人(學生),我哋只係同行者
周子恩老師
在中學擔任輔導主任的周子恩,對該名墮斃17歲男生的女班主任情緒感到憂心。 (呂凝敏攝)

17歲男神秘留遺書 翌日輕生

學童輕生,對身邊人的影響也不容忽視。10月11日,一名17歲姓麥的男生,將三封信件及一袋物品交予女班主任,強調翌日方可轉交相關同學,當日更收拾睡房,將物件分裝數袋。10月12日早上,麥出門前遺下個人物品及字條,寫有「最後心願」等字眼。原來,麥沒如常上學,在油塘大本型商場縱身躍下。悲劇發生後,其兄始知悉有以上的自殺徵兆……校方指涉事女班主任曾經對麥的行為提出疑問,麥當時笑著回答不置可否,基於尊重私隱,她沒有拆閱信件。事後發現,均是類似遺書的內容。

是整個社會文化問題,人人捽數跑數,好難有空間畀人與人相處!
周子恩老師
一名17歲姓麥的男生,10月在油塘大本型商場墮樓身亡。 (資料圖片/蔡正邦攝)

學生傾訴要求保密 先與其「約法三章」

在維護私隱與緊急事件之間,師長如何平衡?任職中學輔導主任的周子恩指自己進行輔導工作時,會與學生約法三章,「牽涉犯罪的不保密,傷害自己和他人的事均不會代為保密」。周指,根據經驗,即使學生開口前跟他們約定以上條件,九成亦會如實道出,「搵得我講,即係想我真誠地畀意見,有啲事保密係幫唔到忙」。他認為,警覺性十分重要,需靠經驗來衡量緊急狀況及私隱問題。

對死者前老師情緒感擔憂

「好多個案都係想求助多過求死,但有啲人有清晰計劃(尋死),甚至刻意扮無事」,周子恩對涉事女老師的情況感到擔憂,「根據前線經驗,如有學生發生不愉快事件,老師也需要很長時間癒合傷痛」。

周子恩老師認為需靠經驗衡量學生私隱及緊急狀況。 (呂凝敏攝)

女學生畢業多年後 坦承隱瞞以往狀況

「我記得嘅個案,十居其九都係我失敗嘅個案,令我保持戒心,因為我哋做輔導工作嘅都只係人」。周子恩慨嘆現今老師往往被繁重工作磨滅教學熱誠,輔導老師更是越得學生信任便越忙,有心者百上加斤。他憶述多年前在校內發現一名女學生有異樣,遂上前查問,獲對方回覆指「無事」,女學生畢業多年後與他重遇,主動坦承當年遭逢巨變,但因擔心說出來增加老師的工作量,故選擇啞忍,惟後來對欺騙老師行為一直耿耿於懷,多年後終向他揭開真相。提到這段往事,周子恩仍然哽咽,「原來佢哋會咁睇老師,我都唔知應該點做,只能盡力真誠地陪伴學生走一段路」。他慨嘆輔導工作永不會完結,「唔好成日話幫到人(學生),我哋只係同行者」。

如果一個小朋友擅長吹牧童笛,喺呢個社會嚟講,唔係一個價值嚟
周子恩老師
墮斃的17歲男生兄長一度在社交媒體發帖尋弟。 (網上圖片)

難忘被學生反問活動有何教育意義

從弟弟的遺書中,麥的哥哥得悉他生前生活不如意,朋輩間反目及學業上有壓力。他又指弟弟是一名DSE重考自修生,不太喜歡讀書,反而對繪畫有興趣,如今卻再無法欣賞弟弟的畫作,對家人及校方無法阻止悲劇感到自責。精英制度下的教育,逼使學生成長路上只剩下分數。周子恩稱,曾處理過一些個案,從小學開始已計算自己入讀大學的機率,「如果一個小朋友擅長吹牧童笛,喺呢個社會嚟講,唔係一個價值嚟」。

周舉例指,有次他讓學生在午飯時間畫「秘密花園」(Secret garden)減壓,「畀個女學生問我,阿Sir點解要做呢樣嘢呀?有咩教育意義呀?」周慨嘆,「做任何事也要有意義」的思想,早已植入學生腦中。

曾向當局提倡「休息日」不果

「是整個社會文化問題,人人捽數跑數,好難有空間畀人與人相處」,周子恩稱,官員制訂政策時流於數字,「一講到要處理學生問題,就叫老師上多啲課程,證明當局『做咗嘢』」,他反指應減少不必要的活動,讓師生有更多時間及空間相處,「每個人都係不可挽回嘅生命,唔只係數字」。他曾向當局提倡設立「休息日」,惟他無奈地說:「但好難說服人,點解無啦啦要休息一日」。

後記:香港的學生,有空間嗎?

鄉師自然學校其中一間課室內貼有歌詞「我可以被這個世界淘汰 但不可以被世界擊敗」。 (魯嘉裕攝)

「人嘅最高存在意義在於自我實現,如果佢哋冇空間實現,經常處於生存掙扎邊緣,唔會有生存嘅渴望」,海星校長說。
「百忙間係咪都可以騰出一啲空間相處,而呢啲空間唔一定要完成某啲事,真正嘅空間係要畀人有生活」,周子恩老師說。
談及學生情緒受困,兩位資深教育工作者均不約而同提到「空間」。訪問過後,自行參觀鄉師自然學校的課室,發現其中一間課室的牆上,貼有一句歌詞──「我可以被這個世界淘汰,但不可以被世界擊敗」。在競爭激烈的學習路上,人人怕輸怕落後,教育變成一個追趕分數的遊戲,學童早已失去「被淘汰」的空間,也放棄實現自我的空間,最後連喘息的空間也被奪走,年輕的生命,就是這樣一個又一個「被擊敗」。
香港的學生,有空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