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周報社論】香港人要學習如何同心抗疫
超市內市民的手推車都堆滿紙巾、沐浴露、米、麵食等日常用品,貨架被搶購一空,收銀處排着長長的人龍,還有不少人圍着店員追問成藥和快速測試包的貨期。這就是當下香港的情況。一些人或者擔心香港的貨物短缺,但其實不論政府或是超市都已澄清各種食品藥物供應不缺,只是補貨需時。市民依然爭先搶購物資,供應緊張反而就是這樣形成。所以一些網民譏笑香港更似身處戰地,其實不無道理。
市民但求安心遂蜂擁搶購,背後的情緒可以理解,畢竟「禁足」何時及如何推行,至今未有清晰說法,大眾自然焦慮不安,社會的情緒就是這樣蔓延開去。然而,搶購本身亦在加劇不安情緒,人搶我搶的背後更是一種獨善其身的心態。面對當前物資短缺,如果我們能夠多從社會整體利益出發,人人只買自己所需,情況又會否不一樣?
事不關己的社會常態
也許,生活在香港的我們都已經太過習慣於只講求市場、利益、機制和法律的資本主義。大家總以似是而非的心態理解到超市搶購是先到先得的機制,過程是一買一賣的市場關係,搶購沒有犯法就沒有問題,每個人都是從自己的利益出發。我們以為這就算是社會的法則,我們甚至已經對市場有着迷信一樣的信仰,深信每個人根據既定法律邊界和角色參與市場的行為,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
或因如此,私家醫院也可以臉不紅耳不赤地維持他們袖手旁觀的角色,因為私家醫院就是一門生意!當不少公立醫院的醫護人員已經通宵達旦、不分晝夜地應付排山倒海的新冠確診者,私院卻可以無動於衷地把新冠病人拒之門外,拒收病症。他們解釋因為欠缺合適隔離設施,因為接收新冠患者或將影響醫院日常運作,因為私家醫院不屬於醫管局轄下做法自然可以不同。私院代表甚至可以反問收了病症若引發傳播風險,被人法律訴訟的話怎麼辦?誰來負責?
所以,當有60名洗腎病人感染新冠病毒後,私家醫院的做法就只是把他們轉送到已經超負荷的公立醫院處理。甚至有大學營辦的私家醫院亦可以因為自負盈虧,連病人都拒絕接收,眼前幾歲大的小童發燒已經變得面容蒼白,仍可以把憂心忡忡的父母打發回家。其實就只是因為這是一盤生意,一買一賣,充滿計算,難怪政府專家顧問、香港大學微生物系講座教授袁國勇上周亦忍不住批評,私家醫院在這個時候的做法是「不道德」(morally wrong)、「對不起市民」。
千萬不要以為私家醫院特別自私,其實這不過是當前香港習慣了的社會常態。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財政預算案》提出暫緩追租措施後,一些業主和商會的回應便是基於這一種心態。法律上,業主與商戶簽署了租賃合約,商戶自然應該按時交租。就算當前經營環境存在困難,卻無關業主的租金收入。始終事不關己,己不勞心,甚至因而問道:業主不用食飯?因此當政府提出暫緩追租,期望為中小商戶製造一絲喘息空間,一眾業主便認為租戶未能交租是對業主利益的侵害,質疑為何不可以交由法庭處理。假如暫緩追租措施落實,業主們甚至擔心要蒙受租金和銀行利息的「雙損失」。所以,一些財團在暫緩追租措施提出後、落實前,便已趕忙入稟法院追討欠租,唯恐機不可再。
劃地為牢的資本精神
這就是香港一貫的商業邏輯。在講求法律的資本主義社會,業主追租天公地道。在自由市場下,業主可以毫不動情地堅持租金,實現利益最大化,甚至無感地說一句「所有生意涉及風險」便以法律行動追討欠租。至於僱主,他們同樣在商言商,在當前疫症肆虐、生意寒冬的時候節省開支,着令員工放無薪假,甚至一些員工因為是密切接觸者而未能回到公司,僱主亦「無情講」要扣減薪資,一切似乎都是理所當然。而私家醫院「打開門做生意」,更加可以說一句「我們不是開善堂」,認為這一種疾病對醫院經營有風險,因而不配合政府的抗疫工作亦無不可,旨在無謂自添麻煩。
資本主義的運作邏輯或許造就了香港超卓的經濟成就,但在疫症肆虐、病毒蔓延的當下,卻亦是這一種妄求獨善其身、追求自利的意識形態令香港迅速被疫情征服。不論這個城市是否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庫房擁有多豐厚的盈餘儲備,香港社會似乎早已忘記了社會之所以是社會,是因為沒有人是孤島,每一個人都可以因為唇寒而齒亡。社會若然沒有一種群體的價值觀,失去了追求公平公義、無私利他的精神,任何的挑戰都可以把這個城市所有美好的事物毁於一旦,即使香港每日崇拜的經濟利益最終亦不能倖免。
坦白說,業主和商戶之間是唇寒齒亡的關係,這本來就不是難以理解的事。試想像如果租戶挨不住,最終其實不也是一拍兩散?而當愈來愈多員工被解僱或被要求放無薪假,打工仔頓失收入,社會消費意欲整體低迷,最終香港踏入經濟衰退的噩夢,首當其衝的不又是業主和商戶?私家醫院雖然表面上可以在抗疫戰上獨善其身,但病毒無眼,難道疫情進一步惡化之下,他們又可以肯定病毒不會向私醫蔓延?
假如業主、僱主、私家醫院、每一個香港人在當前的疫情下都能夠考慮到社會並非零和遊戲,每個人都可以多為社會整體利益考慮一點,每一個人都視自己為香港這個群體的一份子,發揮自身力量,整個社會就自不然可以發動起來,本來擾擾攘攘、拖泥帶水的節奏亦可以一下間變得暢順到位。
「同舟共濟」並不老套
事實上,不論是業主抑或租客、僱主或是員工、私院代表或是染疫患者,甚至政府官員或是普通市民,每一個人都應該記得他們在各個身份和持份利益之前首先都是這個社會的一份子。我們每一個人多行一步,其實都承載着一份力量對抗疫情,而度過難關的力量亦就是如此累積起來。困難時刻,無疑每一個人都會擔心、焦慮和不安,甚至希望劃地為界,避免被別人殃及。但所有香港人都應該認清我們實際上都是同坐一條船,沒有人是孤島,不論疫情或經濟困難其實從來都沒有人有可獨善其身。
假如作為業主的可以主動為商戶提供一絲喘息空間,讓他們在艱難時期度過困境,其實暫緩追租措施亦不用由政府提出。假如私家醫院可以主動走前一步,承擔多些非新冠病人,甚至為輕症的新冠患者提供合適治療,他們不但可以紓緩公院的緊張情況,本身亦有助香港早日戰勝疫情,社會復常。甚至作為僱主的若然能夠多體諒員工目前的情況,同舟共濟,經濟復蘇亦可以是指日可待。假如市民都留一點物資給街坊鄰舍,短缺問題便不會因搶購潮而加劇。與此同時,如果整個社會都能夠多加配合政府的居家防疫措施,盡量減少外出活動,香港要截斷傳播鏈也不是不可能的任務。
香港經歷這一波疫情,毫無疑問不論社會經濟還是市民的情緒都已是遍體鱗傷。昔日熙來攘往的鬧市換成冷冷清清的街道,不少商舖已支撐不下而要結業收場,千多人的不治意味着大量家庭痛失至親。疾病的可怕令人不寒而慄,百業蕭條的景象令人對未來感到茫然與不安,不知明天的日子如何過,也不知隧道的盡頭在哪裏。但面對疫情,最為令人可怕的其實是社會中人人有着「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的心態。如果當下每一個人都可以明白大家同坐這條船,繼而群策群力,我們深信困難的日子總會過去。
敬請留意2022年3月7日出版的第307期《香港01》電子周報。你亦可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