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周報社論】以錯誤的過去為戒 以正確的方法求變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上周三(1月19日),本土民主前線前發言人梁天琦在經歷了四年的牢獄生活後刑滿出獄。他曾經是「港獨」思潮的中堅份子,提出「光復香港,時代革命」的口號,可說是「港獨」和「勇武」的始作俑者之一。在他之後,特別是2019年反修例運動,我們看見更多的年輕人打着香港獨立的旗幟,作出違法暴力的行為。這不僅是年輕人自己走上了歧途,可以說也令香港走了冤枉路。隨着中央政府雷厲風行地出手,香港當下的課題不單只是「止暴制亂」,也包括了怎樣才能令年輕人「二次回歸」。

梁天琦提倡「民族自決」,一度主張香港要脫離中國獨立,並鼓吹「以武制暴」,鼓動示威者放棄一直以來的「和理非」底線而改走激進暴力路線,甚至曾揚言香港「只剩革命一途」。六年前,《香港01》剛成立不久後,梁天琦在旺角騷亂後參加立法會新界東補選。我們當時曾經嚴厲地批評梁天琦,直接否定他的論述和主張,一些年輕同事因而辭職,坊間亦渲染《香港01》的「紅媒」印象。然而,我們所反對的並非以梁天琦為代表的年輕人本身,而是他們激進及危險的主張,這一點至今未變。在當年的社會氛圍下,我們或許不被理解,但經歷過這幾年的動盪,大家應該可以看得清楚。

梁天琦曾在獄中呼籲示威者「不要被仇恨支配」。(余俊亮攝)

到底獄中的歲月有沒有令梁天琦改變,他對自己的主張又有多少悔意,我們無法確切知道,但兩年前,梁天琦曾在獄中呼籲示威者「不要被仇恨支配」。隨着他現在重獲自由,社會不妨給一些時間看看他的表現才再下定論。若然他確實改過,放棄了「港獨」和暴力路線的主張,或許他能夠代表一代人的革新,證明我們的一些年輕人雖然曾經一時被熱血沖昏頭腦,走上歧途,但還是可以改過自新。像梁天琦這樣對香港有激情的年輕人,若能成為推動社會改革的健康新力量,也是浪子回頭金不換。

年輕人可教化 避免趕進絕路

2019年反修例示威的被捕人數過萬,至去年9月底二千多人被檢控。當中有些人已經被判刑及鋃鐺入獄,更多的人尚在等待司法程序,甚至不知道自己最終會否被起訴。一些案情較輕者可能已完成刑期,但也有不少人處境要比梁天琦更為嚴峻,尤其那些涉嫌干犯了《港區國安法》的人。對於過去以身試法的人,我們認同他們需要為自己的過錯付出代價。然而在此之外,社會面對的考驗才真正開始,那就是如何引導他們重返正軌。

無論是已經服刑還是等待法律程序者,即使他們犯過錯,但他們並非都是頑固份子,尤其是這次反修例運動中有不少學生及年輕人根本連「港獨」到底是什麼都沒有清晰概念,只是受到朋輩和社會氣氛影響而誤以為暴力可以解決問題。

我們不應忘記,在反修例運動之前,香港的年輕人很大部份都視北上深圳消費、上淘寶「掃貨」為日常活動,可見他們對內地的憎恨並非根深蒂固。這些人欠缺的其實是正確的教育和價值觀,以及對現實的清楚認知。如今社會運動已遠去,那些曾經熱昏的頭腦也已經冷靜下來,在不少案例中可見年輕人對於自己過往的行為大感後悔。對於這些年輕人,社會應該給予他們一個重新出發的機會。

2019年反修例示威的被捕人數過萬,至去年9月底二千多人被檢控。(Getty Images)

「人誰無過, 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古訓,社會大眾當下迫切需要思考的問題是,如何能夠幫助在政治狂熱裏不慎失足的年輕人悔改,創造條件讓他們重煥新生,而不是持續以「趕盡殺絕」的思維看待他們。最近一段時間,有報道指有涉及反修例被捕的年輕人被判罪後被退學處分,又或是出獄後難找工作,更有些僅因為被捕便受盡排斥;日前,新界北立法會議員張欣宇也因聘請了曾發表過偏激言論的助理而受質疑……這類現象絕不想理。社會需要更多更理性的聲音,像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在社交媒體發文強調要有賞罰機制,認為只有悔改的才值得社會給予機會,立法會議員田北辰建議政府主動幫助那些有悔意的年輕人重投校園,學習正確價值觀,並與他人分享自己的經驗;教育界立法會議員朱國強和選委會界別議員梁美芬等也表示,學校和社會都應該給予有悔意的年輕人更生的機會。

香港沒有再次承擔暴力和激進主張的空間,但凡有人再挑戰社會的底線,挑戰和平、理性、非暴力的原則,政府和社會都應該毫不遲疑地出手阻止,而不是再如過往般和稀泥式姑息縱容。然而,年輕人血氣方剛,一旦犯錯,社會也需要給予空間,讓他們沉澱反思。若果不給予他們機會,甚至只懂一味用蠻力將他們逼至牆角,那未必是有效消除極端偏執想法的方法,甚至可能適得其反,使他們再入歧路,到頭來社會躁動便沒完沒了,一代接一代。

正如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勝國在《凡爾賽條約》中對德國處以極為嚴苛的懲罰,結果反而成為了刺激德國走上二戰的因素,從務實的角度看,社會現在也應該主動接納曾經犯錯的年輕人,提供一個讓他們更新思考的空間。以史為鑑,我們需要有智慧在嚴肅懲處錯誤行為的同時避免反效果,避免為社會樹立更多敵人。

改革修補撕裂 發展提供希望

《香港01》在佔中運動後便呼籲要修補撕裂,在反修例運動之後,社會更應深切明白團結的重要性,而非繼續撕裂成黃藍陣營。已故中共領導人毛澤東曾經強調「以鬥爭求團結」,即團結才是最終目標,而鬥爭只是手段,如果不給予犯過錯的年輕人一個機會,那就是錯誤把手段當成目標,而忘記了社會需要的是團結。

當然,空談團結沒有太大意思,否則以溫和路線自居的美國總統拜登這一年來應該就可以解決美國社會的嚴重撕裂。要做到真的團結,我們不得不回到起點—到底為什麼年輕人會如此躁動不安?從佔中到反修例示威等一系列事件固然有強烈的政治因素在內,但年輕人之所以這麼輕易便被煽動參加違法的暴力抗爭,顯然不單純是政治問題。

由古羅馬至法國大革命、由陳勝吳廣至共產黨,古今中外的歷史告訴我們,低下階層作為社會機制的犧牲者,往往是最易積壓不滿,也是最易以激進手法宣洩不滿的群體。香港表面上是亞洲最富裕的城市之一,但也是貧富最為懸殊的地區之一。生活成本高、工時長、工資低、退休欠缺保障、適切居所只是空中樓閣……這一切都令低下階層難以安穩。在這個流動性低、上樓難的社會裏,年輕人更是容易躁動不安,容易受煽動。

試問,如果年輕人對生活滿意,對未來抱滿希望,又何須急於求變?(余俊亮攝)

試問,如果年輕人對生活滿意,對未來抱滿希望,又何須急於求變?因此,當我們談論近年社會運動裏暴露的問題,應該清晰區分:年輕人的錯不在於他們希望求變,而是把問題的根本搞錯了。為政者和其他社會大眾應該展示出一條處理社會問題的正確道路,這才是解決撕裂的治本之道。

改革本質上就是與社會問題的一場時間競賽。香港社會當下雖然大致回復平靜,但一系列埋藏在深層的問題並沒有多少改善,遑論解決。對比起2019年之時,香港政府現在雖然在中央的大力推動下開始展示出要着手改善樓價高等問題的姿態,然而實際做的遠遠未夠,只是「起了個頭」。為政者不能等到下次再有社會躁動才再次明白改革的迫切性,特首林鄭月娥及其團隊的任期雖然只餘下半年,但愈早求變愈好,剛開始運作的新一屆立法會更要全力推動政府走上改革之路。

敬請留意2022年1月24日出版的第301期《香港01》電子周報。你亦可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