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周報社論】「韓國瑜現象」 對香港的啟示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台灣高雄市長韓國瑜上周五(3月22日)旋風式訪港,他除了爭取把高雄貨品「賣出去」,還呼籲更多香港人到當地旅遊、投資。這名自稱「賣菜郎」的國民黨人,去年乘着選民對民進黨只顧操作統獨議題、提振經濟無方的不滿,以市井貼地的語言,成功俘獲民心。我們認為,在韓國瑜身上還未見經世之才,其施政綱領無甚可讓香港官員效法之處,但「韓國瑜現象」及其出現的背景,卻值得本港建制和民主派精英深思。直截了當言之,這個現象之所以出現,全因台灣民眾對改善民生有着強烈渴求,當民生方面看到希望,對意識形態議題的興趣就會減少。

2016年,民進黨趁着民眾在「太陽花學運」後對國民黨不滿,成功入主總統府和立法院,首度「全面執政」。選民當時希望,蔡英文領導的民進黨政府能肩負社會改革的重任,做好資源再分配,推動公平正義。然而,蔡英文上台以來的表現令人失望——被深綠綁架,空談理想,沉溺於意識形態而不能自拔,關鍵的經濟民生卻提振乏力,最終為在野勢力反撲創造機會。她或許認為自己努力推動改革,解決了長年積累的問題,但她不知道,改革必須考慮到人民日常的生活需要,讓民眾「有感」,而不能只顧打着改革旗號,一味強調改革的神聖意義,實際上卻讓民眾的生活品質倒退。

在去年11月的「九合一」選舉中,民進黨於台灣中南部「票倉」大敗,曾經人氣高企的蔡英文淪為人人爭相割蓆的「票房毒藥」,教訓不可謂不深刻。縱使蔡英文在同性婚姻、棄核等議題上發力,推動其主張的進步價值觀,但普通民眾根本無法受惠;另一方面,在馬英九執政年代,大陸推出許多惠及台灣民眾的措施,但隨着民進黨執政後操弄統獨議題,大陸於是通過減少遊客赴台、停止輸入民進黨執政縣市農產品等方式,作出反制,導致台灣經濟雖然在數字上看似不俗,但一般老百姓的生活實質上卻變差了。

(資料圖片/Getty Images)

韓國瑜曾任台北農產運銷公司(北農)總經理,熟悉農產品經銷;競選期間,他把高雄「又老又窮」的真相說出來,而且提出突破經濟困局的辦法——吸引「北漂」青年回流和「貨賣得出去,人進得來,高雄發大財」。值得留意的是,他雖然爽快承認「九二共識」,但選情並未因此受到打擊,反映高雄選民並不視加強兩岸交流為畏途。再加上社交媒體「助攻」,原先在高雄寂寂無聞的韓國瑜,不僅勝出市長選舉,在整個台灣亦人氣高企,甚至有人呼籲他選總統。

願景很重要解決問題能力更重要

平心而論,從韓國瑜的從政履歷及極其市井風格來看,他未必是具有思想深度的大政治家。事實上,國民黨是在找不到「大將」硬撼民進黨候選人陳其邁的情況下,勉為其難地指派他空降高雄。嚴格而言,若非民進黨執政表現拙劣,加上陳其邁輕敵,國民黨根本沒有「翻盤」機會,所以韓國瑜的冒起,實際上是適逢其會。

當然,韓國瑜能否在市長任期內交出成績,或者在明年競逐總統寶座,目前言之尚早。然而,不可否認的是,他確實在台灣掀起一股「韓流」,不少重量級政客和觀察家亦嘖嘖稱奇,剛宣布競逐民進黨總統初選的賴清德,甚至讚譽他為「百年難得一見的政治奇才」。這個「韓國瑜現象」的確頗堪玩味——既包含香港從政者必須引以為戒的地方,當然也有值得借鏡的經驗。

(資料圖片)

韓國瑜值得港府引以為戒的地方,在於願景欠奉。雖然他在上任後表明,高雄不只拼經濟,還會辦教育及照顧弱勢,眼界看似出現積極變化,但實際上仍然處於「賣魚賣菜」的水平。把貨品賣出去,協助農民漁民賺錢,無可厚非,但若要搞好高雄經濟,畢竟不能停留在這種「小恩小惠」的層次。

我們認為,從政者不能沒有願景,他們必須告訴選民,社會的目標是什麼、應該走什麼路。還記得在2016年11月,時任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出席論壇活動時,大談「香港新願景」。她當時認為,香港具備「一國兩制」、司法獨立、法治等優勢,應該大力發展創新科技、創意等新興產業,為年輕人提供在零售、餐飲、酒店以外的優質就業機會。雖然對於如何引領香港經濟發展突破瓶頸,林鄭在認知上仍有一定局限,但依然值得肯定,只是至今沒有見到任何實質措施。

政治家除了須要描繪願景,更重要的是具備解決迫切問題的能力,讓民眾感受到好處。香港的深層次矛盾長期積壓,港府在處理房屋和其他經濟民生議題時,必先釐清自己應該扮演什麼角色,急市民所急、想市民所想,再以猛藥醫治沉痾。

(資料圖片)

可是,最近無論是在收地建屋、紓緩公立醫院逼爆,還是處理港鐵追撞等問題上,林鄭均欠缺從政者應有的承擔,她似乎忘記了競逐行政長官時的「同行」口號。在這方面,韓國瑜反而有值得借鏡之處——他通過直白的語言與民眾打成一片,直面民眾希望改善生活的訴求,上任後也坐言起行,至少努力地實現競選承諾。

從政者切記須擺脫意識形態羈絆

港府實在不應再任由問題積壓,應該主動出擊,摒棄不合時宜的管治思維,以無比的魄力來解決問題。例如在房屋問題上,當局應援引《收回土地條例》,從地產商手上取回閒置農地,興建更多公屋;在醫療問題上,可先引入海外醫生,解決短期需要,長遠而言,則應加大培訓本地專業醫護人員,方法包括發展第三間醫學院,以及增加醫科生學額;而在港鐵問題上,當局應發揮作為最大股東的作用,主導其展開徹底改革,甚至回購港鐵。

與此同時,從政者必須切記,即使他們懷有願景,亦不能把它和僵化的意識形態混雜,否則只會自討苦吃。假如政府以意識形態掛帥,無視經濟長期萎靡、民生沒有改善甚至倒退的情況,人民就無法忍受下去,勢必尋求改變。民進黨政府就是犯了上述錯誤,為「韓國瑜現象」的出現提供政治土壤。

漫長的等待令人失卻尋得居所的信心。(資料圖片/鄧倩螢攝)

種種事例顯示,香港從政者似乎還未深刻認識到,市民真正需要什麼。就以政府來說,它依然死抱英治時代遺留下來的「大市場、小政府」邏輯,以「全球最自由經濟體」的稱號為榮,拒絕直視深層次矛盾,履行分配資源的本分;至於獲政府和中央支持的建制派,他們的見識同樣落後於形勢,以為香港仍可像殖民地時代般做中國內地的窗口。

另一方面,民主派也是五十步笑百步——不單拒絕以務實態度,在議會為市民爭取民生利益,反而泛論民主、自由、人權等議題,本末倒置、輕重不分,繼續沉溺於意識形態鬥爭中;「港獨派」和本土派更加不堪,以為香港比內地「優越」,一味炒作中港矛盾,沉醉於鏡花水月般的直接或間接的獨立運動。

基於利益考量,政客有時難免要操弄意識形態議題,但他們必須弄清,意識形態是一回事,普羅大眾的真實感受卻是另一回事——他們對政客的「理念」沒有多大興趣,實實在在的好處才是真正「貼地」。倘若政客拒絕直面民眾需要,到頭來只會遭到唾棄。香港與其蹉跎歲月,無止境地在意識形態中空轉,倒不如多做實事,包括利用港珠澳大橋開通、廣深港高鐵通車,以及《大灣區規劃綱要》出台的契機,主動謀劃未來,推動產業升級轉型,為全體市民謀取更多發展機會。

在大灣區的規劃制定過程中,香港有充分參與及協商民主。(李澤彤攝)

總結而言,韓國瑜只是在民進黨施政表現極為不濟的大背景下,以「講大白話」的方式贏得民心,適逢其會地收割選舉成果;他為高雄漁農界爭取訂單的承諾,實際上不脫「賣菜郎」思維,這並不值得港府仿效。儘管如此,韓國瑜確實創造出一個近年罕見、值得解讀的政治「現象」。這個「現象」折射出人民對改善生活的迫切訴求,這也是任何政治的本質,是從政者的初心所繫,假如從政者無視這些訴求,人民必然對其棄如敝屣。林鄭月娥千萬不能自滿,以為自己已穩住了經歷梁振英管治後嚴重撕裂的香港,只要不犯大錯,就能恢復香港的「和諧」。如果她真的如此膚淺,到頭來便會像台灣的民進黨一樣,自食其果!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敬請留意3月25日出版的第155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您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