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周報社論】《金盆𠺘口】》曲終人散 港人跟住去邊度?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上周二(7月31日),《金盆𠺘口》曲終人散,黃子華的棟篤笑從此成為「絕響」。在演出即將結束之際,黃子華問觀眾:「香港跟住去邊度?」其實,早於1992年,他就曾以《跟住去邊度》作棟篤笑主題,其時港人正為回歸而惶惑不安。二十多年過去,港人逐漸確立了自己的本土身份,但是,對於未來的困惑與焦慮卻從未減退。這個疑問多年來揮之不去,正正是港人的悲哀。市民固然有責任思索自己和香港的前途,香港的精英、管治階層更須認識到他們多年來領導無方,以致港人對前途仍感迷惘。

黃子華在棟篤笑《娛樂圈血淚史2》中說過,他在演出《非常公民》一劇時,為了投入溥儀這個角色,感受到人面對歷史巨輪的渺小,從而產生一種不能自拔的、史詩式的沮喪,在一個訪問中,他提到在演出該劇期間患上了抑鬱症。其實這些年來,香港人何嘗不是在歷史巨輪下愁着出路?

1992年,黃子華在伊利沙伯體育館演出《跟住去邊度》,談的也是港人在歷史變局下的無力感,棟篤笑由人生的迷失談到港人身份的迷失,他精闢地指出,港人只是「兼職愛國」,就是愛國情懷只會在特定時刻才出現;他更進一步指出,香港人對回歸的焦慮,其實是擔心「兼職愛國」將要成為「全職愛國」。

回歸前,港人對香港前途充滿恐懼,不少人選擇移民。但回歸至今逾20載,也許在中港融合上出了一些問題,但絕大多數港人已落地生根,不太捨得離開香港;昔日的「過客」,已經成了「永久居民」。但是,身份的焦慮紓緩了,「跟住去邊度」的問題卻依舊縈繞於港人心中,只是焦慮的事情由回歸轉變成民生、經濟等議題而已。

香港缺政治領袖 市民看不到前景

二十多年來,「黃子華之問」困擾港人,原因之一是欠缺政治領袖,正如黃子華在一個訪問指出,香港政壇缺少一個「劉德華」,意思是香港缺少了一個能夠統領全局、具認受性、具魄力的管治者。

黃子華2016年曾在節目中表示,有感於香港社會撕裂的問題嚴重,想在最後一場棟篤笑以此為題。正如黃子華在棟篤笑所言,香港人近年來都在「尋找仇人」,社會充滿了矛盾、牴牾,變得非黑即白,不再兼容並包。他打趣說,過去香港只有張國榮、譚詠麟之爭,如今卻處處對立。但是,必須問的是,港人何以誤入歧巷,為了意識形態之爭躑躅、徘徊數載?事實上,社會並非沒有共同議題,土地、經濟轉型都是燃眉之急,而且影響着社會大多數人,可惜社會欠缺領導人才,難凝聚共識。在這方面,政府的管治團隊以及一眾社會精英過去數十年的表現,實在難如人意。

回歸過後,香港人經歷了公務員治港、商人治港,惟兩者都未能讓市民看到清晰的前景。董建華任內雖然推出多項理念看似嶄新的政策,卻執行乏力,招致民怨沸騰;及後曾蔭權上任,縱然憑藉公務員身份、香港人的戀殖情緒一度取得頗高的民望,但上任後盡顯官僚習性,獻媚商界,其目光短淺,停止造地建屋,為房屋問題種下禍根;及至梁振英上任,他執迷於鬥爭、剛愎自用,社會根本難以凝聚共識,甚至分裂成不同陣營,互相攻訐;林鄭月娥雖然是有心兼且有能力之人,但是,至今似乎仍未察識到社會需要一場大刀闊斧的結構性改革,教人憂慮她可能依然以公務員眼光看世界和香港。至於一眾政黨政客,自始至終無法擺脫一貫的鼠目寸光,近年來更只會沉迷於意識形態之爭,根本無法正視社會民生等根本問題。

須告別犬儒主義 要放棄尋仇文化

政治領袖固有領導社會之責,但是,香港之所以陷入今日的困局,市民、特別是中產階級也不能推卸責任。黃子華的棟篤笑,說的都是香港故事。曾有人指他的棟篤笑是虛無主義、犬儒主義,因為他少有表露立場、點明出路,尤其是在「回歸三部曲」中,他既反共,又反殖,令人不明所以。但是,虛無主義、犬儒主義、唯「搵食」是尚,又豈不是當年香港人的寫照?

無論黃子華過去「無能男」的形象是否有意批判港人,港人在棟篤笑中取笑的,其實正正是自己。市民對於社會發展停滯不前時感不滿,但是他們亦須自問,到底自己為社會付出過什麼,又有否為自己爭取權益,還是以「係咁㗎啦,好出奇啊」的態度對待社會問題?

當然,隨着回歸多年,部分香港人已告別了犬儒主義,取而代之的是意識形態掛帥;而黃子華也一改過去的模棱兩可,點出「尋仇文化」的問題,他在演出中提出香港人要恢復「面斥不雅」的香港精神,就是彼此要知道界線,避免衝突。港人近年熱心政治固非壞事,惟將政治理念固化成牢不可破的教條信仰,從而視不同觀點乃至立場的人為敵,卻絕非好事。沉溺於意識形態之爭,只會耗費精力,令真正重要的問題失去焦點,對於社會的負面影響,絕不亞於對社會問題不聞不問。

早有論者指黃子華是一個「殘酷的笑話演員」,也有內地演員指黃子華「天生是演悲劇的」。其實,黃子華的棟篤笑之所以取得空前成功,原因是他能夠不失通俗地思考與港人有切身關係的嚴肅議題。大笑過後,「跟住去邊度」這個「黃子華之問」,實在值得港人再三體味、思考。

黃子華留下疑問 官民須合力解答

「跟住去邊度?」可以是一個積極的問題,這反映提問者為未來思慮、籌劃;但這問題亦有消極一面,當提問者一直找不到答案,便會逐漸失去方向、徬徨不安。我們要感謝黃子華提出這個重要問題,但是,這個問題絕非單由黃子華可以解答,而是要由社會領袖凝聚共識,才能得出答案。

林鄭月娥上任後推出土地大辯論,目的就是尋找發展土地的方向、共識。毋庸置疑,土地、房屋是困擾港人多年的問題,值得拿出來討論。早在1994年,黃子華已以「港大校長買不起樓」為笑話,然而,多年來,房屋過度市場化的問題仍未得到解決。舉行土地大辯論是正確的做法,但是在諮詢之餘,林鄭月娥還需有清晰的願景,以合乎公眾利益的方式開發土地,才能夠防止社會再度陷入鬥爭。此外,她在經濟轉型方面、地區角色上,也要為港人交出答卷。

「官變」還需配合「民變」,社會才得以進步。社會陷入撕裂數載,無論政治還是民生都幾乎沒有寸進,相信這絕非市民所希望看到的。黃子華的棟篤笑生涯或許「告終」,但是香港的路卻遠未走完,「跟住去邊度」的疑問仍留待這代人解答;香港固然有其光輝的歷史,但是歷史不只是讓人去緬懷的,嚴峻的現實已經在催逼港人作出抉擇,若然繼續迷失,香港實難以再次綻放光芒。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敬請留意8月6日出版的第123《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您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