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電子,巨未來!香港學者 獲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微電子是現今生活中的重要一環,其技術透過不斷創新,為生活帶來無限可能。香港高等學府的微電子研究一直領先國際,加上政府近年加強研究和支援微電子產業,令行業發展充滿機遇。今次香港科技園公司首席企業發展總監姚慶良博士邀請香港科技大學跨學科領域學部研究教授劉紀美,以及鐳昱光電創辦人兼CEO莊永漳博士,分享微電子業的發展潛力及機遇,以及Micro-LED技術的應用及發展趨勢。劉教授的成就不僅展現了她在電子及光電技術領域的卓越能力,更彰顯了女性於男性主導的工程界中同樣能夠佔一重要席位。
攝影:歐嘉樂
香港土生土長學者 獲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在男性主導的工程界,女工程師屬於小眾。然而,劉教授的成功正正為業界女性提供了一個極具啟發性的典範。作為電子和光電技術領域的國際知名學者,劉教授成就非凡。她獲選為2024年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是唯一土生土長當選的香港學者,是工程學最高專業榮譽之一。同時是首位獲國際工程技術學會(IET)頒發J. J. Thomson Medal for Electronics獎的女性,亦是本港少數的國際電機及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女院士。劉教授以女性的細膩觸覺鑽研精密的芯片技術,其專業知識和技能展示了女性於這領域上的無限潛力和貢獻。
劉教授在香港科技大學(科大)任職20多年間,一直與團隊致力研究複合半導體材料、光電學與高頻器件的應用。其中,她的研究重點為發光二極體(LED)照明系統。從LED到Mini LED,再到Micro-LED,這些技術已廣泛應用於電視、手機屏幕以及智能手錶螢幕等產品。現在她與團隊專注鑽研發單片Micro-LED微顯示器,該研發成果徹底革新了顯示科技領域,更成就了最新的可穿戴/可攜式電子設備(如增強現實(AR)和虛擬現實(VR)顯示器、便攜投影儀以及智能手機)的顯示技術,讓畫質更細緻、色彩更豐富,同時晶片體積更細、效率更高。劉教授作為一位世界級領導學者,為社會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首創AR級別單片全彩Micro-LED微顯示芯片 觸目亮相全球最大型消費電子展CES
醉心研究光電科技之餘,劉教授亦熱愛教學工作,與研究生的關係就如師徒。莊博士師從劉教授,畢業後創立鐳昱光電,研製出多款Micro-LED微顯示芯片,並於2023年首創AR級別單片全彩Micro-LED微顯示芯片。鐳昱早前於全球觸目的消費電子展CES 2024中,展出的0.11英寸和0.22英寸全彩Micro-LED微顯示屏提升了關鍵性能,亮點在於僅需一顆芯片即可實現全彩顯示,使AR眼鏡變得更輕便清晰,效能比傳統LCOS與micro-OLED更勝一籌。單芯片集成技術亦進一步降低成本,在未來消費級AR眼鏡的普及過程中具備優勢。
了解元朗創新園微電子中心:https://stp.hk/49dqXHL
香港有人才 生產設備成發展半導體產業關鍵
劉教授表示,八、九十年代,香港的電子業發展蓬勃,惟一般代工生產,而非自行研發設計。相反,近年本港愈來愈多從事微電子研發的初創冒起,不少更落戶科學園,令整個行業發展充滿機遇。她建議有意加入初創行列的學生,不妨先利用大學的資源將初期意念實踐。「香港不乏創科人才,科大每年亦培養不少在半導體範疇表現出色的研究生,就如鐳昱。我們能製造出實實在在的產品,將香港品牌發揚光大。惟要留住人才,需提供適當平台,建立屬於香港的半導體行業,帶來更多就業機會。」
莊博士認同缺乏生產設施是香港發展半導體產業的一大阻礙。「開發半導體講求設備,過去香港正正因設施不足,令不少半導體人才選擇到外地發展。不過隨着政府推動微電子業,加上科技園公司位於元朗創新園的微電子中心(MEC),有望加快科研商品化,吸引人才留港發展。」
劉教授亦勉勵年輕人如想修讀電子工程或微電子學科,定必要打好相關知識的基礎。「最重要是選讀自己喜愛的科目,還要打好基礎。畢業後,哪裡有機會就到哪裡發展,放眼世界,機遇處處。」
元朗創新園微電子中心提供中試設備 加快研發落地
位於元朗創新園的微電子中心(MEC)目標為業界提供「中試線」,以測試產品是否符合要求才投產,為研發至產品化各階段的進程提供不同支援。姚博士稱,MEC的硬件配套配合半導體製程需要,包括無塵車間、特種氣體、化學品與廢料處理設施。港企只要有機器,即可以接駁其系統,節省自行設廠的高昂成本。劉教授與莊博士均認同,MEC無縫實現研發、試產至製造,不論是大學的研究項目還是初創企業的試點項目,現在均可選擇在香港進行,進一步推動本地微電子業發展。
了解元朗創新園微電子中心:https://stp.hk/49dqXH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