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管局將中央統籌臨床研究倫理審批 快審時間減半 強調不降標準

撰文:余月明
出版:更新:

醫院管理局自2019年起正式啟用數據實驗室,至今數據量有約55億項,每年增加逾3億項。為進一步推動臨床研究發展,醫管局將設立「中央臨床研究及創新辦公室」及「聯網臨床研究支援辦公室」,前者預計在第一季完成設立,後者則預計在第三季。

醫管局總行政經理(醫療成效及科技管理)蕭詠詩指,設立辦公室旨在可以中央統籌跨聯網臨床研究倫理審批,及精簡過程和加快臨床硏究倫理審批,期望「快審」研究可以由60日縮短一半至30日,亦有信心其他複雜的研究時間會有所縮減,稱「就算快,我哋唔可以擺低standard(標準)」。

為進一步推動臨床研究發展,醫管局公布下一步將會設立「中央臨床研究及創新辦公室」及「聯網臨床研究支援辦公室」,以中央統籌跨聯網臨床研究倫理審批,及精簡過程和加快臨床硏究倫理審批;同時亦鼓勵及肯定前線員工參與臨床研究,與科技園合作的「科學園 - 醫管局數據實驗室」先導計劃完成後,進一步開放予園内的合資格科研企業使用。另外,會設立相關資訊科技系統基建及平台,促進臨床試驗工作流程。

蕭詠詩指,預計會在今年第一季整合成為中央研究倫理委員會及精簡倫理委員會審查程序,設立「中央臨床研究及創新辦公室」;料第二季內逐步交由醫管局中央接管;而在第三季就會於七個醫院聯網設立「聯網臨床研究支援辦公室」。

跨聯網研究一站式處理 「快審」個案僅需30日

被問到兩個辦公室對香港而言有何重要,她表示,「中央臨床研究及創新辦公室」主要是做統籌工作,可與大學及其他科研機構做接軌,整體上可以支援個別聯網,與政策及基建配合,同時希望創新方面辦公室可以「幫到手」逐步加強;「聯網臨床研究支援辦公室」方面,她就稱「更貼地」,可以幫員工做培訓,協助文書、統計、研究項目,環境配合下可善用專才及研究項目,發掘潛在研究對象。

她表示,以往跨聯網研究要逐個做審批,但在協調後則會交由中央倫理委員,將跨聯網研究會處理變為「一站式」,爭取縮短時間,理順流程至「一個申請、一個審批」。她表示,期望「快審」研究個案可以由原本60日處理,縮短一半至30日,又稱有信心其他複雜的研究時間會有所縮減。她強調研究同時仍會重視病人尊嚴、安全等,「就算快,我哋唔可以擺低standard。」

病人匿名化 李璧堅稱行之有效

醫院管理局高級系統經理李璧堅表示,目前正檢視早於科學園先導計劃的意見,暫時數據實驗室之數據只開放本地8間大學及科學園,以及先導計劃中由科技園審批的少數香港初創公司;而病人私隱方面,他表示實驗室一直都會將病人匿名化,所有敏感資料去除,故進行研究時則不會得悉病人資料,做法行之有效。

就政府今年在「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設立「大灣區國際臨床試驗所」,或與臨床研究相關,醫管局打算如何銜接,他表示,數據實驗室目的是推動創新科技及提高醫療水準,稱若政府支持,醫管局都會作配合。

髖關節骨折項目已應用於臨床服務

醫管局自2019年起正式啟用數據實驗室,及後在2020年推出自助數據平台、2021年設立遙距服務,2023年擴展服務使用對象。數據實驗室至今數據量有約55億項,每年增加逾3億項,數據包括急症室就診人次、化驗及結果等。

李璧堅表示,目前學術機構研究成果包括支援61個項目、逾400位研究員,並於國際期刊或會議發表逾18份研究報告;61個項目中是由一些提早預計病情的大數據,例如柏金遜症等,輔助醫生做診斷。當中亦有科研成果應用於臨床服務,是有關人工智能識別髖關節骨折的項目。

李璧堅指,系統準確度達96%,截至去年12月,人工智能已審視超過73,000張急症室X光片,協助醫生診斷及早識別髖骨折。他也提到,醫管局仍有其他項目與大學協調如何引入至臨床服務,包括預測長期病乙肝風險、心臟病風險等。他稱由研發到服務除了技術,亦要留意流程及認證,期望可以引入更多研究至臨床服務,幫助更多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