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徵費|56%受訪劏房戶會集合多日垃圾才棄 24%廚餘倒馬桶沖走

撰文:郭梓謙
出版:更新:

社區組織協會今日(3日)發表一項有關劏房租戶對垃圾徵費意見調查報告,近7成受訪者表示會減少製造家居垃圾,為減少購買指定垃吸袋,5成半人稱會儲起多於一日的垃圾才棄置,有24%更表示會將廚餘倒入馬桶沖走;三成稱會在徵費前提前丟棄大型垃圾。

社協就認為,垃圾徵費將在8月推行,不少劏房戶未了解細節,政策亦未有針對支援;建議政府先試行法例,再延遲一年實際執法,以及降低綠在區區的回收門檻;讓徵費有效執行。

社協批評申綠在區區實體積分卡門檻高:要交2公斤回收物

社協於今年2月訪問了306名低收入的劏房租客,有逾9成人(91.2%)同意政府應該推出回收措施(91.2%),逾7成人(76.8%)則支持環保政策鼓勵循環再用,而97%稱有環保習慣,包括自備購物袋、使用可重用水樽、使用二手物品等習慣。社協稱,結果反映基層與環保可兼容共存。

社協表示,近年「綠在區區」計劃即使成為社區回收系統的首要地點,但只有不足兩成基層使用服務,有約三成受訪者則不知道附近綠在區區的位置;另有兩成半因家中未能儲存大量可回收物品,而不想刻意前往、一成半人則無法配合開放時間或站點離家太遠。

社協指,社區回收樞紐未臻完善、選址及開放時間亦不便利,因而對基層實行環保有所局限。社協提到,現時如果想申辦綠在區區的實體積分卡,必須提交2公斤回收物,已相當於100個膠樽、120個鋁罐或20份報紙,逾半數受訪者已反映,家中根本沒有空間收納如此多的回收物,反映綠在區區的會員門檻過高,不利基層主動參與環保。

垃圾徵費9款指定袋收費。(環保署圖片)

▼垃圾徵費指定袋防偽資料及核實方法▼

+2

5成受訪者大廈有堆積垃圾 貼錢買袋或失互助令情況惡化

社協提到目前舊區唐樓欠缺清理垃圾服務,而垃圾站偏遠則加劇了堆積問題,有54%反映,所住大廈的樓梯、天井及天台等位置,均有垃圾堆積問題。而未來若要「貼錢買袋買標籤」,就難令鄰舍互助,有機會令情況惡化。

對於徵費後的家居垃圾處理方式,70.3%表明會減少製造家居垃圾、源頭減廢。不過有55.9%稱會集合多於一天的垃圾再棄置、46.7%則減少網購或購買有多重包裝袋的貨品,也38.9%會進行分類和回收;同時有24.2%表示,徵費後會選擇將廚餘倒進馬桶,從而減少使用垃圾袋。

至於處理大型垃圾上,30.7%稱會在徵費前提前丟棄、21.6%會分割大型垃圾,避免支付標籤。

垃圾徵費計劃下的指定垃圾袋1月26日開始售賣,Circle K (OK便利店)是首三間開賣的零售商之一,暫只供應三種容量指定袋。(資料圖片/夏家朗攝)

社協提到,實施初期雖有6個月適應期,政府也會向部份房屋類型包括「三無大廈」住戶派發指定膠袋,然而調查發現,近四成(37.9%)受訪者不清楚大廈是否屬於「三無大廈」,另有四成(39.5%)則是居於舊區樓宇,但並不屬於「三無大廈」,反映宣傳工作未能有效消除誤解。

▼1月26日 垃圾徵費指定袋開賣▼

+3

社協倡回收先行延後執法 降回收門檻助基層參與

針對現時基層對垃圾徵費有重重憂慮,社協就建議政府可按房屋類型分四階段試行,「先行先試」一年後,才正式執法,而執法時也應酌情處理,針對知識及資源都較缺欠的劏房戶時,可先作警告教育,再犯才發出告票。

另外,社協又建議當局應在舊區內放置大型垃圾桶及回收箱,並加強清理垃圾,避免造成衛生、市容問題。社協又提議,可降低綠在區區換取生活用品的門檻、甚至提供資助回贈,同時配合在職人士延長開放時間,或增加流動回收點便利市民。

至於有基層擔心徵費後,有業主或會借機加租、濫收管理費等,組織則建議差餉物業估價署引用《租務條例》,高調打擊這類劏房業主,避免基層租客蒙受不必要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