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新月異助提升醫療設備效率 緩醫護人手不足壓力

撰文:01醫務所 源栢樑
出版:更新:

政府早年先後推出兩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去提升本港醫院服務水平,上文提到改善醫療設施的種種困難,包括面對醫療需求快速增長及欠缺專科醫療人材等問題。不過,近年新科技發展迅速,數碼化及互聯網為不同行業帶來的變革隨處可見,更開始顛覆醫療健康領域。智能電腦虛擬的應用有助大大提升醫院設備整體效率,令使資源應用更得宜,而數據發展令遠程醫療可以發揮最大效能,甚至構建出「虛擬醫院」,令診療範圍達至無遠弗屆的境地。

撰文:資深工程師及工程師學會前任會長源栢樑

這些先進的科學技術正逐步應用在醫療服務,在早前文章已作過不少介紹,包括人工智能、機器人、3D打印、虛擬現實及遠程醫療等技術,令醫療服務更精準,並有助強化成本控制、提升效率和優化質量。在病者需求方面,科技改變了他們對醫療的期望,不少病者希望得到更高效、方便、適切的醫療服務,甚至渴望能融入他們生活中。有些專家提出「未來已來」的說法,反映透過智能科技升級醫療系統的行動已刻不容緩。

當越來越多人談及「智慧醫院」,其實當中包括多個不同部分,除了治療科技或設備應用最新科技外,醫院基建設施智能化亦對提升醫療服務水平甚為重要。近數年的新冠疫情加速了遠距離診治服務的發展,例如5G服務普及,令醫者及病人之間的資訊流通更方便,聯繫更緊密。病人更容易透過網上系統預約醫療服務,即使未能出門看病,視像看診服務亦越來越可能普及。

為了更緊密監察遙距治療病人狀況,病人可透過穿戴某類監察裝置,包括可顯示其維生指數等數據的儀器,令病人健康更受保障。受監察的病人可作風險可控的家居治療,令遠程醫療連線發展邁進更大步,騰出的醫院病床可接收病情更嚴重的患者。此類遙距醫療設施亦應更能普遍應用在佔地廣闊的國家,方便醫療人員照顧居於偏遠地區的病人,讓他們獲得最優選的治療。

此外,人工智能及機器學習工程系統的運用亦有助提高醫生診斷準確性,例如若有大量化驗報告需處理,可透過電腦系統預先分析醫療報告上的影像或內容,作率先篩選或分類,減輕醫護人手不足的壓力。系統亦可以更快識別出某些病症的高危患者,提早進行預防式治療,如預視病人的血壓達至臨戒點前可提早作警報,令患者有所警惕;甚至可透過科技監測慢性病患者的身體變化,以便提醒醫生及早作出治療或進一步診斷。

除了遠程治療,科技發展亦有助改善醫院服務的全面規劃和管理,例如醫院可透過收集不同專科或部門的運作數據,包括較繁忙的急症室或內科病房等,了解其不同時期的運作效率,甚至能每日監察其使用狀況,透過大數據運算,作出最好的資源或人手調配,令有限的病床床位得以靈活及更好地調配使用。這些使用率數據的情況亦可提早揭示醫院空間或設備的不足,令醫院設施規劃能夠做得更好和更及時。

應對新冠疫情的社區治療中心有助促成遠程醫療技術的應用及發展,圖為疫情時所建的臨時病床。

不少新建醫院亦會於後勤設施位置加裝感應器,並連繫電腦系統,實時監察不同設施的運作情況,包括冷氣系統開關的控制,或以紅外線監測器監察各類水泵或風扇摩打是否過熱等,按情況決定何時進行系統維修等。筆者過去亦曾到訪國內醫院科技公司,他們的智能風險動態評估系統產品的功能十分齊備,可實時顯示當時機房室內溫濕度,並配備水浸傳感理監測機房是否有漏水,更配備電綫傳感器防止綫路過載。筆者亦知悉內地有建築物會利用設感應器的機械狗去收集大樓各地區濕度或溫度等變化,接駁至冷氣或抽風系統等,相信有助加強醫院設施的運作安全及韌性,及在節能減排上令能源運用更得宜。

以上科技應用都是可供作討論促進醫療衞生體系改革的方案,期望當中一些新思維可供參考,有助應對人口老齡化,和不斷增長的醫療衞生支出,以避免醫療服務不進則退,最終帶來負面影響。

《01醫務所》與資深工程師源栢樑合作,逢周一推出專欄「源途有你」,分享工程與醫療的大小事。

源栢樑一直以推動工程界專業發展為己任,是香港工程師學會前任會長。數十年專業路途,著實值得回憶,亦深信後來者或可從中領會工程專業要點所在。源途有你,就讓大家一起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