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探知館展出國家一級文物「番禺神樓」 展期至6月初免費入場
由國家文物局、澳門社會文化司和本港發展局合辦的「同一屋簷下:嶺南傳統建築源流與藝術」現於香港文物探知館展出,展期至今年6月2日,市民可免費入場。
古蹟辦事處總文物主任蕭麗娟表示,展內的國家一級文物「番禺神樓」是廣東地區現存規模最大的木雕工藝品,亦猶如「組裝合成」的先導者。蕭麗娟講解展覽構思及「番禺神樓」的精妙設計且與組裝合成(MiC)建築概念相近之處,當中「番禺神樓」為展內最為突出的展品,同時展內亦精選170項來自三地的展品。
展覽深入探討嶺南傳統建築的源流和蘊含的深厚文化及藝術底蘊,時空跨度廣闊,從秦漢時期中原磚瓦傳入嶺南,以至明清兩代嶺南傳統建築特色的「三雕(石雕、磚雕、木雕)、二塑(陶塑、灰塑)、一畫(壁畫)」的形成。在同一屋簷下,這些傳統建築既訴說粵港澳三地的歷史,也見證嶺南與中原地區一脈相承的文化傳統。
粵港澳三地籌劃四年 未有因疫情停頓
蕭麗娟表示,是次「同一屋簷下:嶺南傳統建築源流與藝術」展覽由構思至完成歷時4年,期間粵港澳三地團隊雖因疫情而未能進行實地考察和文物研究,但其研究工作並無因而停頓,三地文博機構更於復常後隨即全速開展策展工作。她指,這是香港與廣東、澳門於2022年底簽訂《關於深化粵港澳大灣區考古及文物建築交流與合作意向書》,加強三地在考古和文物建築方面的研究、保護、教育、推廣和社會參與後,首個由粵港澳三地館長攜手共同策劃的文物展覽。
國家一級文物「番禺神樓」 如「組裝合成」先導者
蕭麗娟提到,展覽中以「番禺神樓」最為突出,神樓由番禺崗尾社石樓鄉陳氏族人於宣統元年(1909年)出資製造,有百多年歷史,亦是國家一級文物,曾用於崗尾社十八鄉一年一度於洪聖神誕舉行的「洪聖王出會」活動,是廣東地區現存規模最大和最精美的木雕工藝品。
「番禺神樓」是中國傳統榫卯結構的木構建築,其營造概念與現代的「組裝合成」建築法概念相近。「組裝合成」建築法利用廠房生產獨立組裝合成組件(已完成飾面、裝置及配件的組裝工序),運送至工地裝嵌成為建築物。這種高效建築的特點是「場外預制」、「多工合成及模組最大化」及「隨插即用」,因而可達致減少工地人手及加快建造等目的。「組裝合成」組件亦可在不同地方重複使用,有助提升樓宇在可持續建築方面的表現。
她又指,「番禺神樓」猶如「組裝合成」的先導者,五米高的神樓分拆成166個木構件,每個構件均以設計精妙的榫卯連接,以簡單工序便可組裝整座神樓,令神樓可以在出會活動前後搭建及拆卸。工匠營造神樓時,已為神樓構件預製八個樟木箱儲存,並以數字或文字識別木箱儲存的構件,例如「撥呼雲月」、「企陽花」、「拱頂鰲魚」、「橫眉」、「龍柱」、「人物柱」等。由此可見,神樓構件和儲存木箱的設計已考慮到神樓在使用後,需要拆卸、裝箱、儲存、再組裝使用。
這種「先裝後嵌」(即在場外預先製造構件,並以簡單的工序現場組裝)及組件可重複使用的營造概念,與「組裝合成」建築法可說是無獨有偶。
不過,由於「番禺神樓」體積龐大,文物探知館的展廳無法容納,故古物古蹟辦事處團隊於香港文物探知館庭園蓋建臨時展場,讓市民有機會一睹這項國寶級文物。
展覽精選三地170項展品 大部分首次於香港展出
除「番禺神樓」外,展覽精選了170項來自三地的展品。廣州和澳門借出的珍貴文物,絕大部分首次在香港展出,包括目前全國發現年代最早、屬南越國(公元前203–前111年)時期的青釉板瓦和筒瓦,以及精緻細膩的澳門博物館套色玻璃窗和竹編建築裝飾組件。展期由即日起至今年6月2日,市民可免費入場,展覽詳情可參考古物古蹟辦事處網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