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長期「乾燥」也是病 眼乾口乾勿「死忍」
冬天濕度低,皮膚乾燥、眼乾口乾看似順理成章,不用掛心。但在醫學上,身體持續三個月或以上出現乾燥徵狀,可能是免疫系統紊亂而患「乾燥症」。此症多見於40至50歲人士,以女性居多;病者皮膚及多個器官會出現慢性發炎,雖不至危及性命,但難以「斷尾」,宜加留神。
撰文:醫善同行醫學顧問、風濕病科專科醫生陳柏滔
「乾燥症」的學名是修格連氏症,是一種免疫系統失調而引發的慢性炎症,屬於常見風濕科疾病。此症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前者是指自己發病,後者則指繼發於其他免疫系統疾病,例如紅斑狼瘡及類風濕性關節炎等。此症發病率約為0.3%至0.7%,即每1000人當中有3至7人患上。患者以中年人士為主,女性患者約為男性患者的10倍。
乾燥症具體成因未明,醫學界估計與遺傳因素、病毒感染及荷爾蒙有關,與秋冬的乾燥、濕度低環境沒有太大關係。發病初期徵狀並不明顯,患者多數出現口乾、眼乾及間歇關節痛。患者容易因而忽視病情,認為「只是少少發炎」、「只是睡眠不足所致」而延誤求醫。
診斷乾燥症需要一系列的眼乾測試、口乾檢查及評估,才能斷症。多數出現眼乾及口乾背後的病理,是因為外分泌腺體(例如淚腺及口水腺)的上皮細胞受到影響,分泌功能失常引起。經歷一段時間的眼睛乾澀、有異物感、痕癢及怕光後,有機會惡化至角膜潰瘍、感染,視力受損甚至失明。至於口水分泌不足、長期口乾的後果,則是吞咽困難、味覺遲鈍、口臭,以至患上蛀牙及牙周病等。
除了眼睛和口腔,乾燥症還可影響肺、皮膚、呼吸系統及神經系統,可能導致乾咳、皮膚痕癢出疹、間質性肺炎、腎臟鈣化或結石、中樞神經系統發炎等。
乾燥症的治療方法以紓緩為主,到病情較差、器官出現嚴重併發症時,甚至需要使用類固醇及免疫抑制劑治療。所以,乾燥症必須早發現,早醫治。曾有患者忍耐了很長一段時間的眼乾及口乾不適,才上門求醫,檢查後發現淚腺及口水腺已受到破壞而難以復原,需長期以眼藥水及口水補充劑輔助及紓緩病況。
雖然乾燥症成因不明,但也可從日常生活著手預防。例如飲食上,患者可避免進食太乾的食物,及避飲咖啡因成分或酸性飲品,舉例檸檬茶、咖啡、奶茶、碳酸飲料等。
「01醫務所」與慈善團體【醫善同行】合作,逢周日刊登由醫護人員撰寫的醫健文章。醫善同行於2019年成立,期盼凝聚社會上的愛心和力量,鼓勵有心人踴躍參與醫善同行舉辦的義工計畫,各展所長,幫助弱勢社群。
醫善同行會以專業團隊的運作方式,致力提高贊助人與贊助機構的信心,達到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的目標。
網站亦會為巿民提供正確的醫療資訊;並舉辨不定期的醫療健康講座和義診,同時積極與其他社區組織及醫療機構協作,為市民提供各種醫療服務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