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向前走
47歲的謝先生脊椎有膿瘡需要接受手術,術後初期雙腳未能自主發力,不能走路,起居生活面臨極大困難。正值壯年的他,雖然遇上嚴重疾病,但他的意志沒有被打沉,一直積極接受治療。住院初期他需以輪椅代步;治療中後期開始,大埔醫院物理治療師團隊協助他使用外骨骼機械人訓練肌肉力量,支撐自身重量站立及步行。
撰文:大埔醫院物理治療部資深物理治療師卓孝偉
外骨骼機械人是一個可穿戴的裝置。患者穿上後,物理治療師會在患者後方操作外骨骼機械人,驅動患者站立及行走。謝先生住院三個月期間接受密集的外骨骼機械人訓練。出院時他已經可以在有人輔助下使用助行架作短途步行及床、凳轉移。
大埔醫院自今年中,將外骨骼機械人康復服務擴展至門診病人。謝先生出院後可以再到脊髓損傷康復中心,使用外骨骼機械人進行治療。他一星期接受一次康復訓練,目前已經可以自行使用助行架,在室內短途步行。
對於脊椎受傷的患者,外骨骼機械人可以提升他們的機能及獨立能力。同時,外骨骼機械人可以準確量度患者行走步數、步姿偏差等,有效監察療程進度。與使用傳統外支架的患者相比,後者需要有一定的體能支撐自身重量,所以較容易疲倦,只能作短距離步行,穿戴傳統外支架後步姿亦會比較不自然。
對於物理治療師而言,以前為脊椎受傷的患者做康復治療時,我們都要「赤手空拳」,蹲下為患者抬腿,令他們可以踏步向前。此動作重複多次後,連治療師亦會感到疲勞。有了外骨骼機械人,我們只需要在患者後方操作外骨骼機械人。患者的訓練時間可以增加之餘,亦保障了治療師的職安健。
當然,不是每位患者都像謝先生般意志堅定。我們有時也會面對一些經歷嚴重創傷後意志消沉的患者。曾經有一位患者脊髓中風導致癱瘓,他頓時感到生無可戀。但當他來到我們的中心,看見一眾「師兄弟姊妹」一起努力練習,感到同儕之間互相支持,逐漸重拾希望,努力接受康復治療,實在令人鼓舞!
看見患者慢慢重拾步行能力,我們為他高興之餘,亦深深被他的毅力所感動。我任職物理治療師30多年,每次看見有鬥志的病人,都會提醒自己和同事們,連患者也未曾放棄,我們必需更加努力,鼓勵患者,一起進步。
《香港01》「01醫務所」與醫院管理局合作,逢星期三刊登由醫護人員撰寫的專欄《園遊。杏林》。
「杏林」出自三國時代名醫董奉的故事,後世以「杏林」稱頌醫護,數位來自醫管局的杏林中人帶領看倌園遊杏林大觀園,透過文字細數杏林人、杏林事,分享箇中點滴緣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