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蹟評級|屹立西環142年「雀仔橋」擬評二級 古諮會周四開會審

撰文:林穎嫺
出版:更新:

古物古蹟辦事處建議將屹立西環近個半世紀的「雀仔橋」評為二級歷史建築,是較罕見有道路獲建議評級。由麻石建成的「雀仔橋」與一般橋不同,原本只是防波堤道,用以通往昔日海員醫院,政府一度在橋下設立公廁,在90年代才填封。此外,古蹟辦另建議將建於1954年的紅磡三約街坊福利會的會址評為三級歷史建築物,古諮會將於周四(14日)開會審議。

1881年興建呈「弓」形海邊防波堤道 通往昔日海員醫院

古蹟辦建議將皇后大道西的「雀仔橋」評為二級歷史建築,文件顯示,「雀仔橋」約在1881年興建。該行人橋以麻石建成,是一條呈「弓」形的海邊防波堤道,以通往昔日的海員醫院(現時已被重建成西營盤賽馬會分科診所)。

根據香港文化古蹟資源中心(舊稱「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的資料,「雀仔橋」並無橫跨任何河道或馬路,僅在平整的馬路上起伏,該橋當時是方便大眾由皇后大道西前往醫院的堤道。

「雀仔橋」由來有多個 有指30年代曾是雀鳥小販集中地

中心又提到,「雀仔橋」名稱的由來有多個版本,有指該處在30年代曾是雀鳥小販集中地,亦有說在50至60年代,該處後方山上有一大片樹林,每天黃昏百鳥歸巢畫面壯觀因而得名。

中心亦曾提及,政府曾在「雀仔橋」馬路旁設立公廁,直至1990年才停用,現時橋下仍可見5個已填封的廁所窗口。

古蹟辦建議紅磡三約街坊福利會、粉嶺「The Nest」評為三級歷史建築

另外,古蹟辦又建議,將紅磡三約街坊福利會、打鼓嶺木湖19號村屋,以及粉嶺靈山道21號「The Nest」評為三級歷史建築,三個建築物分別建於1954年、1920年代,以及1930年代。

翻查資料,紅磡三約街坊會在1954年,於位於九龍紅磡機利士南路66號興建會址,並在一樓設立全港首個街坊會圖書館,為學生提供安靜的學習空間,街坊會5年後獲得資助,在觀音廟旁興建免費留產所,以應付戰後嬰兒潮帶來的醫療壓力,該處現時仍為普通科門診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