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九個月僅42宗腎捐贈 受贈者:洗腎痛苦萬分 移植後重獲新生
末期腎衰竭病人需倚賴俗稱洗腎的透析治療維生,但洗腎對病人日常活動有嚴重影響,腎臟移植是康復的最佳出路。不過,捐贈的腎臟供不應求,本港目前有逾兩千病人輪候移植,今年首9個月卻只有42宗腎臟捐贈個案,當中僅9宗由活體捐贈。
有30多年前曾接受腎臟移植的病人指,洗腎時不能工作也不能做家務,令她感到生活黑暗,失去生存動力,「窗口見到有人追巴士,我覺得佢哋好幸福」。她稱獲遺體捐手術後如獲新生,「好似隻雀仔自由飛、去邊都得」,換腎後不久更懷上第二胎,也得以重返職場工作至退休,閒時更會做義工關心腎病病友及獨居長者。
截至今年9月 僅42宗腎臟捐贈 近2500人輪候移植
醫管局表示,截至今年9月,本港有2,438名病人等候腎臟移植,是所有器官中等候人數最多,也較肝臟及心臟的79人多近30倍。不過,今年首9個月只有42宗腎臟捐贈個案,當中只有9宗由活體捐贈,捐贈數目遠不及需求。
雖然末期腎衰竭病人並不如末期心或肝衰竭病人般,只能靠器官移植維持生命,但卻要倚賴洗腎維生。九龍西醫院聯網腎科顧問護師李淑恒表示,洗腎對病人而言是一大難關,會影響其行動能力,例如不能游泳等,對工作生活必然有影響,去旅行也需事先作醫療安排。
頻洗腎影響生活質素 失生存動力
33年前曾接受遺體腎臟移植手術的陸少冰表示,患病時需要洗腎,形容生活「黑暗」,因洗腎嚴重影響生活及工作,「咁多年前洗腎好麻煩,又驚衞生唔好,又冇工作能力,變咗家庭包袱,連屋企簡單家務都做唔到,可以話冇乜生存動力。」
她表示當時要辭去文職工作,但女兒年紀尚小,丈夫獨力養家,經濟壓力大。她洗腎在家休息,曾在窗外看到外面有人追巴士,「我覺得佢哋好幸福,因為我連追巴士返工嘅資格都冇。」
換咗腎後我好似隻雀仔咁,想去邊就去邊,想做啲乜就做乜。
陸少冰幸得遺體捐贈的腎臟,得以重獲新生,換腎至今逾30年功能一直良好,換腎後不久更懷上第二胎,更重回職場一直工作至退休。她閒時會學畫畫及二胡,並持續做義工鼓勵腎病病友及關心獨居長者,「換咗腎後我好似隻雀仔咁,想去邊就去邊,想做啲乜就做乜。」
本港活體捐贈數目持續低下,大部份來自家屬親友,醫管局中央腎科委員會主席雷聲亮表示,現時移植活體腎臟只施行微創手術,捐贈者疼痛少、恢復快,一般三至五天已可出院,休息一兩星期已可工作及運動,醫生會鼓勵捐贈者定期覆診檢查血壓等,大部份人捐贈後身體良好。
微創手術移植活體腎臟 捐贈者疼痛少康復快
66歲的劉保財於40年前確診右邊腎先天性萎縮,約12年前起需洗腎,一天需要洗三次,嚴重影響他任職醫院支援服務的工作。他在10年前接受女兒捐贈腎臟,起初心情感忐忑,擔心當時才26歲的女兒要「捱痛」,最終在醫生講解下接受移植手術。他稱女兒術後康復迅速,自己也重返工作崗位繼續服務病人至退休,更重拾行山興趣,一家四口閒時更會去旅行等。
雷聲亮表示,接受活體腎藏移植的病人,其「腎功能存活率」高,只要注意打理身體狀況,甚至「可以冇年期限制」,腎功能可正常運作許久,甚至直至病人壽終正枕,其腎功能仍然運作正常。
內地腎臟捐贈大多能配 開展跨境互助機會較細
去年底本港出現首宗與內地跨境捐贈心臟個案,腎臟是否也有潛力「跨境互助」?雷聲亮解釋,在現有機制下,本地未能配對合適受贈病人,才會啟動跨境捐贈,惟腎臟移植需求較大,絕大部份都可在當地覓得合適受贈病人,故跨境捐贈機會較少。
今日(11日)正是一年一度的器官捐贈日,醫管局呼籲市民登記器官捐贈。該局又稱,病人的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或有3年以上婚姻關係配偶,只要年滿18歲的健康成人、兩個腎功能結構正常、血型相配等,則可成為腎臟捐贈者。
醫管局稱,即使親人和病患者的血型不相容,也可透過腎臟配對捐贈計劃作「交叉捐贈」,讓輪候病人多一個選擇。該局去年11月已完成第二宗交叉配對及移植成功個案,兩家庭的捐、受者康復情況理想,期望將來可擴大配對池,增加成功機會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