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河套科技園擬人面識別「跨境」 沙頭角1月增旅遊名額
行政長官李家超今日(25日)在施政報告提到中央政府8月時公布的《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該個橫跨深港的「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兩地政府共同推進園區的協同發展,正研究為科研人員在這「一區兩園」內往返時能便利「跨境」,考慮透過預先登記,以人面識別技術達到「無感過關」,以及便利科研人員攜帶資金和科研用途的血液樣本「跨境」。
另外,明年1月起逐步開放沙頭角禁區(除了中英街),每日准許旅遊人數1000人前往遊覽,發展文化旅遊。
根據國務院8月公布《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提及2017年1月,香港特區政府及深圳市人民政府簽署合作備忘錄,共同開發合作區,該區位於香港北部及深圳市中南部跨境接壤地帶,是香港「北部都會區」與「廣深港科技創新走廊」的天然交會點,面積約389公頃。其中,深圳園區(即深方科創園區)面積302公頃,香港園區(即「港深創新及科技園」)面積87公里。
今日施政報告提到,《規劃》為深圳園區定下發展定位,特區政府將和深圳市政府共同推進深港兩個園區的協同發展,研究創新性的措施,包括:
(i)便利科研人員進出的安排,如預先登記、利用科技簡化園區往來,包括研究以人面識別技術達到無感過關;
(ii)便利河套合作區內跨境資金流動;
(iii)便利為研究或試驗而採集的數據和樣本(包括臨床生物樣本)的交流;
(iv)利用香港匯聚國際人才優勢,帶領參與河套合作區工作;及
(v)推進前沿科技研究,加快實現中試轉化,配合河套合作區的發展,例如對接深圳園區的粵港澳大灣區國際臨床試驗中心,共同搭建生物醫藥公共研發服務平台等。
政府消息人士表示,園區實施「一區兩園」概念,仍有「邊界」存在,在園區內工作的科研人員,例如內地人員受聘於香港企業,仍要取得香港工作簽證,如這人員需要往返深或港方的工作地點,為便其進出,兩地政府正研究透過預先登記相關人員的資料,利用科技簡化往來,不用每次出示身份證明文件。
政府消息人士表示,研究包括建一條橋,凡要「過境」的科研人員行經這裡,可使用「無感過關」技術通行,例如人面識別技術,正是主要研究方向。
至於園區內兩地人員的資金如何跨境流動、研究或試驗時採集的數據和樣本(例如血液)如何往返兩地,另一政府消息人士表示,仍在研究中。
政府又會把「北部都會區」(尤其是新田科技城)的空間規劃,對接河套合作區的發展定位,並與香港科技競爭力的布局充分結合,為河套合作區未來發展作前瞻性規劃。新田科技城約600公頃發展土地中的一半為創科用地,政府會確保跨境基建配套、土地審批、公私營合作等政策積極配合,產生協同效應。
▼2022年6月1日 沙頭角禁區沙頭角墟開放前搶先睇▼
另外,政府將在明年一月起,逐步開放沙頭角禁區(中英街除外)。首階段每日容許遊客從網上申請許可證進入沙頭角,並推廣沙頭角和鄰近外島的文化生態旅遊。特區政府亦會與深圳政府,共同研究兩地沙頭角發展文化旅遊區的可行性,包括研究兩地旅客更便利進出旅遊區的安排。
政府消息人士表示,由於沙頭角有數千居民,為免影響居民日常生活,名額的1,000人,當中700人是跟團,300人是個人遊,旅遊時間是朝七晚九。政府有關運輸、基建的部門,會繼續與旅遊相關部門研究便利旅遊的配套。
保安局將在2024年上半年檢討開放計劃的成效,以及調整遊客申請許可證的名額。當局在明年第四季,亦會在重置的中英街檢查站推出先導計劃,應用人臉辨識科技便利可進出中英街的人士,並提升人流處理能力,以配合將來的旅遊發展。
政府為提升「北部都會區」的生態質素和生物多樣性,2026至2027年將動工興建三寶樹濕地保育公園,讓市民享有優質戶外生態教育及康樂設施;在園內引入現代化水產養殖業;有關策略可行性研究預期於明年上半年完成。
此外,政府為進一步推動鄉郊復育工作,包括在沙羅洞加強生態保育工作,並提升沙頭角梅子林村生態旅遊的體驗,及改善當地基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