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指政府資源集中研發 招彥燾倡兩招扶持本地初創企業
【施政報告2023】港府近年大力推動創科發展,去年施政報告重點項目更推出100億元「產學研1+計劃」,以投放更多資源予本港創科。生物科技為創新科技領域的四大關鍵領域之一,雖然本港醫學科研上數一數二,惟成功由研究文章發展到實物,並在市場大賣,卻是少之有少。
中大生物醫學學院客座副教授、相達生物科技創辦人招彥燾認為,現時本港的創科資源主要集中在上游研發階段,惟中游或是下游的資源卻極少,變相一些好的科研技術即使能「發芽」,卻被扼殺在「樹苗」當中。
他期望特首李家超在施政報告中,政府可以重整科研資源分派在上、中、下游,提供更多的稅務優惠等扶助初創,或更多採購本地初創研發的商品以作帶頭作用,「𠵱家成日話要出去搶人才、搶企業,其實扶助到本地初創公司發展,就係最大嘅廣告。」
指百億「產學研1+計劃」目標以大學為首團隊
港府近年重視創科發展,致力推動科研成果商品化,以望能將香港打造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不過,觀乎本港近年的創科發展,雖然有大量初創企業湧現,惟要由小公司走上軌道,甚至成為 「獨角獸」(公司預估市值超過10億美元/78億港元初創公司)卻是少之有少。
生物科技公司相達生物科技在新冠肺炎疫情期獲得巨大成功,憑精準檢測產品為公司帶來「第一桶金」。回看創業之路,招彥燾認為雖然政府近年來大力投放資源在創科上,但主要資源卻集中在上游大學研發階段。他以政府去年施政報告的重點項目100億元「產學研1+計劃」為例,合資格申請的團隊也以大學為首,但對一些大學教授要由學術走進商界亦是甚為困難,「佢唔識市場需要啲咩、佢唔識點去做生產、點去做臨床、點樣去做生意。」
倡學新加坡為研究成果配對尋找投資者
雖然近年個別的教授能將學術研究商品化,如中大醫學院院長陳家亮的益生菌等。但招彥燾直言,成功例子是少之有少,「除咗益生菌,你仲可以講到邊間?」他認為,政府審視現時創科撥款的框架,如新加坡政府的做法會為大學的研究成果作配對尋找投資者,幫助學界的研究心血推出市場;而美國的拜杜法案(Bayh-Dole Act),亦會推動及促成企業與大學間的合作,加速企業在商品應用上的開發速度。
即使學術研究可以商品化,但能否在商業世界內可以生存,亦是另一難題。以相達生物科技為例,雖然檢測劑在新冠疫情期間獲得成功,惟疫情過後,要回到其癌症篩查「老本行」前路,尢其是在全球的檢測公司均同時進入低潮期,要在此洪水急流下仍站得住腳是極為艱難。
招彥燾認為,相比起新加坡、美國及內地,香港現時根本上沒有足夠政策保護已將學術研究商品化的創科公司,「(佢哋)唔係引你落海,而係你落咗海都畀個水泡你。」
下游「欠水」 科研技術能發芽卻在「樹苗」階段被扼殺
招彥燾補充,現時政府投放的資源極,少放在中游又或是下游,令一些好的科研技術即使能「發芽」,卻被扼殺在「樹苗」當中,「比例好似上游有99.8%,而下游只有0.2%,但其實一間公司行到去商品化,已經用咗咁多錢行到嚟𠵱度,其實𠵱啲先係更值得去保護。」
他表示,初創公司而言最需要的就是資助及機會,以自己公司為例,其在新冠肺炎疫情較早期時,已研發到準確的試劑,惟當時自己拿著研發到的試劑及儀器打算賣給政府大規模使用,惟卻獲政府「閉門羹」,指因制度及流程問題不能買。
他認為港府應以行動扶持初創公司走進市場,如參考新加坡政府,會傾斜向初創採購技術和產品,一方面可為產品背書,另一方面幫助初創增加市場佔有率以獲取有利條件進一步提升產品質素,「𠵱加成日話要出去搶人才、搶企業,其實扶助到本地初創公司發展,就係最大嘅廣告。」他亦指,政府應提供更多的稅務優惠等扶助初創,讓初創可更靈活地動用和調配資源在技術研發和產品落地的工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