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炎年輕化 骨科醫生籲勿因關節痛拒運動 游水瑜珈可減疼痛
踢足球及打籃球是年青人熱愛的運動,相信不少人都試過全情投入打波而受傷,他們或以為打波傷膝是小事,但年輕時若沒徹底治愈,人到中年將有機會增加膝關節炎風險,隨時行步路都有問題。
別以為膝關節炎只關長者事,此問題有年輕化趨勢,香港骨科醫學會骨科專科醫生張炎鈴指出,她遇過有患者僅40多歲,成因通常是體重偏高。此外,如年輕時運動創傷後沒有徹底治醫好,也有機會導致膝關節炎的發生
年輕人打波整傷十字韌帶或膝蓋,好多時唔再痛就唔理,隨著年齡增長問題便浮現。「創傷有機會增加退化性膝關節炎風險,故創傷後要做適度及適量運動鍛鍊傷處周邊肌肉及韌帶,減低惡化風險。」張炎鈴分析。
今日(12日)是世界關節炎日,為提高公眾對膝關節炎關注,香港骨科醫學會與聖雅各福群會於2023年8月至9月期間,進行一項針對膝關節炎的問卷調查,了解市民普遍的觀念、症狀和處理,在323份有效回應中,出現膝關節症狀的共有258份。
膝關節痛減少運動屬觀念錯誤
調查顯示,上落樓梯、蹲坐和從坐姿站起等基本動作,是最困擾患者的三大情況。有86%的受訪患者表示,會在生活模式上作出不同程度改變,去遷就膝關節問題,而45%受訪患者更抱著有膝關節問題,應該減少運動的錯誤觀念。
張炎鈴指:「年紀及體重過重都是膝關節炎的主要成因,有研究顯示,體重減少五公斤,可減少50%膝關節退化機會,所以減磅是非常重要。」
在治療上張炎鈴表示,一般是緩解疼痛,另外亦要防止膝關節炎進一步惡化。坊間有個迷思,覺得膝痛就應減少郁動,但其實運動對病情改善有莫大好處,因肌內力量對膝關節控制好重要,如少做運動導致肌肉萎縮,症狀會轉壞。
低撞擊性運動改善病情
聖雅各福群會永嘉諾健體中心經理鍾欣穎表示,運動治療有助改善骨關節炎症狀,能增加肌肉力量、負荷能力,並延緩肌肉萎縮,同時改善肌腱、韌帶和滑膜細胞功能,有助穩定關節。
改善骨關節炎運動主要分為三類:
1.本體感覺訓練:提升感知能力及平衡感
2.神經肌肉訓練:改善身體協調和肌肉控制能力
3.肌力訓練:增加肌肉力量,改善膝關節轉動功能
鍾欣穎提醒患者:「若有膝關節痛,應避免高撞擊性運動,如打籃球、跑步、跳躍相關運動,轉投低撞擊性運動,包括太極、游水、瑜珈、步行或水中健身等,這些運動有效減輕關節疼痛並改善身體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