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隧分流|西隧往港島最繁忙時段車流超出容量 三隧齊塞成隱憂?

撰文:黃偉倫
出版:更新:

政府將於8月2日收回西隧專營權,重掌隧道費的自主權,三隧分流終可於同日正式實施,西隧減價至60元,紅隧、東隧則同步加價至30元。過海塞車問題纏繞港人已久,然而究竟是次方案,究竟能否疏導交通卻始終成疑。事實上,即使是交通相對暢順的西隧,其南行往港島最繁忙一小時的車流量,近月已超出其設計容量;其餘兩隧同樣早已超出負庫。
有的士工會透露,其實現時早上繁忙時段經西隧到港島,雖然未如紅隧般擠塞,但有時亦會有短車龍,並非完全順暢。在三隧分流實施後,的士行駛三條過海隧道的收費劃一為25元,業界估計會有更多乘客揀選西隧,令西隧車流更多。
運輸署預計,方案可令部份駕駛人士,改為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不過中國香港汽車會會長李耀培則不認同,強調價錢並非唯一考慮因素,自行駕駛源於有需要,例如新界居民或要轉乘多程車才可到港島,認為港府需推廣泊車轉乘,才有助減少過海車流。

早年坊間要求政府回購西隧 調整三隧流量

1997年4月30日啟用的西隧,在相隔26年後,終於由港府接管。過往多年,三條過海隧隊車流均不平均分布,西隧相對暢順,一直有意見要求政府回購西隧,透過調整隧道費,達致分流效果;港府亦曾提出不同的隧道費調整方案,例如「紅加東減」等方案,但最終未能達成共識,直至今年8月2日收回西隧專營權,才可掌控隧道費調整大權。

過往推銷不同的隧道分流方案時,政府都會提到善用西隧剩餘的容量,分流紅隧及東隧車流。直到今年3月推出是次「633」及「644」的兩個階段「不同時段不同收費」方案時,說法卻有所改變。前運輸及房局局長陳帆於去年6月曾指,西隧再沒有剩餘容量分流紅隧和東隧的超額車流。

今年首五個月 紅隧擠塞見改善

坊間對同類隧道費調整方案的一大憂慮,便是未達分流之效,反而變成「三隧齊塞」。翻查運輸署數字,今年1至5月,與疫情前的2018年及2019年相比,三條過海隧道總計的車流減少,以最繁忙一小時的車流量計算,紅隧的迫爆情況有改善,過往可多達約3,000架次,容車量達到115%(紅隧每小時單向設計容量為2,600架次);但今年首5個月,則跌至2,600至2,700多架次,雖然仍然擠塞,但情況有改善。

西隧同期車流稍升 東隧仍然擠塞

不過,西隧往港島的最繁忙一小時車流量,卻有上升趨勢,甚至超出設計容量。西隧每小時單向設計容量為4,200架次,今年2至4月的車流都輕微高出4,200架次,其中3月高達4,464架次,即容車量達到106%。至於東隧車流,同樣遠遠超出設計容車量,即於最繁忙的一小時其實三隧均面對擠塞問題。

事實上,立法會文件亦曾透露,即使是疫情期間的2021年,在平日早上繁忙時間,紅隧、東隧和西隧的交通需求,分別是各隧道容車量的150%、146%和 98%,並相等於三條過海隧道合計的126%。

料的士乘客選行西隧 私家車減幅未夠吸引

汽車交通運輸業總工會的士司機分會主任何志強表示,繁忙時段行駛西隧時,確實會有擠塞,但情況未與其餘兩隧嚴重。他預計,的士隧道費劃一25元後,願意行駛紅隧的乘客會減少;反之西隧會增加,尤其過往有部份乘客「貪平」揀選紅隧。他又稱,整體乘搭的士過海的乘客或會微升。

李耀培同樣指,早上繁忙時段的西隧確有輕微擠塞,但由於入口闊,車龍不會長。對於分流作用,他表示從私家車角而言,西隧始終仍然較其餘兩隧昂貴一倍,對於早已習慣擠塞的駕駛者,西隧減幅未有足夠誘因令他們轉行西隧;然而當紅隧非常擠塞,又或緊急情況時,確會有更多人使用西隧。

李耀培認為,「路就係畀車行」。(資料圖片)

運輸署相信,方案有助令部份駕駛者,改乘公共交通工具。不過李耀培持相反意見,強調車主本身有駕駛需要,價錢並非單一考慮因素。他續稱,不少居於新界區的車主反映,如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到港島,需要轉乘多程車,非常不便,故始終會駕駛;反而推廣泊車轉乘更有助車主減少過海。

促西隧再減價 不應擔心更塞

李耀培認為,如要達致分流,政府應將西隧價格進一步下調。問及此舉會否令西隧擠塞,他強調:「路就係畀車行」,不能擔心擠塞而減低使用意欲。他續指假如最終三隧均擠塞,其實是規劃問題,例如隔岸的澳門亦有四條跨海大橋,香港卻只有三條過海隧道。

運輸署署長羅淑佩稱,密切流意西隧車流。(廖雁雄攝)

羅淑佩:考慮改善上環、西環交通

運輸署署長羅淑佩回應「三隧齊塞」的憂慮時表示,明白大眾有此擔心,因此西隧仍較其餘兩條隧道貴,會密切留意方案實施後西隧的車流,之後亦會考慮改善西隧到港島後附近一帶的交通安排,例如上環、西環。她又指,「633」方案生效後,不會有明顯的分流作用,對能否紓緩擠塞持審慎態度。

▼3月22日 政府公布三隧分流方案當日西隧情況▼

+2

西隧1997年通車 機場十大核心工程之一

回顧西隧歷史,其於1993年9月動工,由四大財團組成香港西隧公司,以「BOT(興建-營運-轉移)」模式營運30年專營權,造價70億元,於1997年4月30日通車。是當年為打造新機場一系列計劃的十大核心工程之一,亦是本港第三條過海隧道,及首條雙管三線海隧,除了是接駁通往機場交通外,亦想疏導紅隧和東隧的擠塞,可惜行車收費遠高於兩條舊海隧,即使紅隧專營權在1999年9月1日屆滿交回政府;到2016年再收回東隧專營權,但政府仍未能透過調整收費平衡三隧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