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強青少年|因母親「錯愛」受傷害 盼成喜劇演員為他人帶來歡樂

撰文:鄧宇詩 容嘉儀
出版:更新:

青協今日(8日)透過「中電新世代.新動力奬勵計劃」表揚20位迎難而上的本港青少年。他們當中多人來自破碎家庭,遇到不同問題,在屯門加拿大神召會嘉智中學中五生陳芷寧及區展瑄,不約而同都因母親「錯愛」而受到傷害,他們最終找到專業人士幫助,解開心結,以積極態度規劃人生,成為社會有用之才,其中區展瑄盼成喜劇演員為他人帶來歡樂。

青協「中電新世代.新動力獎勵計劃」7月8日公布20位得獎青少年。後左起:彭利濰、潘煒揚、葉浩明、周智璇、黎天朗、黃芷晴、區展瑄、陳芷寧、謝暐晙、張桁叡;前左起:許雅琪、梅藍妮、張映桐、曾悠、青協總幹事何永昌、行會成員高永文及中電企業發展總裁莊偉茵、唐佳慧、段志慧、陳曉娟、關可燁、倪澄。(林靄怡攝)

兩母女爆衝突 母親曾拿刀要一同輕生

陳芷寧的母親自少對她要求極高,在「以成績證明自己」的價值觀下成長,令她自少在學業以及舞蹈方面拼命追求成就。雖然她入讀了心儀中學,但因成績追不上同學導致她學業壓力大增。除了學業外,長期練習跳舞的陳芷寧,身體亦出現勞損,需要定期進行物理治療,令她無法參賽。

禍不單行,在芷寧壓力大增之時,身邊親人離世,她亦患上了抑鬱症,出現幻聽及輕生念頭。疫情期間母親情緒不穩,導致芷寧與母親不斷起衝突,母親甚至曾拿刀表示要與芷寧一同輕生。

教會朋友及導師開導 與媽媽重修關係

芷寧起初不願向人求助,幸得教會朋友以及導師的開導下,願意轉校並重新出發。在老師以及同學的支持下,接納自己的過去並學會愛自己。除此之外,她更學會在負面情緒出現時鼓勵自己並主動尋找同學協助,令她逐漸脫離恐懼以及不安。

學會接納自己的芷寧主動與母親修復關係,更因投入校園生活,考獲全班第一。她未來希望入讀獸醫課程,拯救不同的動物。

陳芷寧(前左)及區展瑄(前右)都曾因母親「錯愛」而受到困擾。(林靄怡攝)

母因家暴壓力 把兒子打到要入院

今年就讀中五的區展瑄小時候曾被父親以暴力對待,母親雖然疼愛兒子,但亦因壓力打傷他並而需入院治理。最終被送往寄養家庭暫住,因與家庭關係不好,令他在就讀小學時心情低落,屢受老師批評,更勸喻其他同學孤立他,備受欺凌,他的想法變得負面和自卑。

升中後,由於父親再次對家人施以暴力,令展瑄再次被安排入住位於九龍的庇護中心。展瑄每日需要每天由九龍乘車到屯門上學,令他感到身心疲倦。

立志成社工促進家庭溝通磨合

雖然展瑄遭遇家庭暴力以及校園欺凌,但未有懷恨在心,反而透過教會服事建立自信,學會珍惜以往與家人和諧相處的時光。展瑄希望日後可以成為喜劇演員為他人帶來歡樂。同時,他立志成為社工,促進家庭溝通磨合,避免重現昔日雙親因相處不善而關係破裂。

▼7月8日 青協頒獎予20位逆境自強青少年▼

+7

照顧中風父 理解父情緒病發而拿刀傷害女兒

「有名有姓係咪就代表有一個完整嘅自己」,在天主教南華中學讀中五的周智璇是另一獲表揚學生。「我嘅成長好似一條玻璃珠手鏈,當我以為我串好既時候,但佢突然斷咗,啲珠跌到成地都係。」

她本與父親相依為命,但爸爸因中風不能自理而入住老人院。智璇想起昔日父親早上6時起身送她上學、煮午飯,理解及體諒父親當時患上躁狂症及妄想症而拿刀傷害她。她現時入住兒童之家,當中的姑娘視之如己出,「佢拯救咗我」,但亦難掩其流離失所無家可歸之感。

玻璃珠手鏈上每粒玻璃珠都是由這裏生活點滴而成。因高中課業繁忙又參加學生會,智璇離開了這個暫時的「家」。但朋友輕生,令智璇的情緒變得不穩定,「連悲傷感覺都feel唔到。」被精神科醫生判斷為徘徊於躁鬱症的邊緣,服藥雖調節情緒卻難癒內心「孤獨病」,「我好想要一個家!」儘管她未解決自己課題,但她依然選擇相信愛自己及愛身邊的人。

她認為成長不應局限於環境的限制,而藝術更能讓她跳出悲傷,未來計劃投身藝術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