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強青少年|獨自生活中四生月2000元使費 窮得吃同學剩菜有領悟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今屆青協「中電新世代.新動力獎勵計劃」20位得獎青少年中,他們年紀小小已面對困境,但在逆境中自強。出生於破碎家庭的中四生謝暐晙,自小就入住寄宿家庭,就算兩年前謝暐晙親戚短暫回流香港,接回其同住,但一日三餐及生活事務仍需自行處理,故有時為填飽肚子,甚至會吃同學剩餘的飯菜,有時當也會自我埋怨:「點解人哋有錢食飯,但我冇…….」
就如「半杯水」哲學,半空定半滿取消個人看法。他心態改變後,不認為吃剩菜是一件羞恥事,相反覺得減少食物浪費是好事。
在寄宿家庭與20多個小朋友同住 鋪地墊睡地上
父母離異,母親在內地居住,在佛教善德英文中學就讀的謝暐晙自小缺乏父母陪伴,小一起入住寄宿家庭。在寄宿家庭生活的日子並不美好,他需與20多個小朋友同住,空間窄小,亦加上沒有書枱做功課,只能鋪地墊睡在地上。因性格內向及自卑,同住小朋友覺得他難以相處而孤立他。
兩年前謝暐晙有親戚短暫回流香港,暫時接回其同住,生活似乎出現轉機,惟其一日三餐及生活事務仍需自行處理。謝暐晙靠著母親每月只提供的2,000元生活費,支撐生活不同的開支,包括一日三餐、交通及雜費,每日上課來回20至30元的交通費,使生活更為拮据,甚至有時午餐也買不起,只好問同學會否有剩飯剩菜充饑,有時也會自怨自艾。
點解人哋有錢食飯,但我冇…….
面對生活種種不如意,謝暐晙一直感到孤單,亦曾埋怨世界對自己不公平,甚至覺得絕望及自己不值得被愛,壓力亦逐漸增加。幸好,後來暐晙找到同為「淪落人」的視藝科老師,因有着與他相似的童年,明白雖然改變不了原生家庭的狀況,但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態、學懂感恩及接納自己的「缺陷」。
老師以自身經歷開解暐晙鬱結,又贈送繪畫器材,令暐晙接觸藝術繪畫以抒解自己對現實的鬱結,故想成為數碼插畫家以分享自身經歷,以畫作療人。
他其後開始專注自己能力範圍的事情,如好好照顧自己、學習平均分配生活費、專注學習,更因而成功考入精英班及 發展藝術才能。談到未來的夢想,他希望將來可以成為數碼插畫家並製作繪本,以自身的經歷鼓勵和幫助其他正在迷失自己的人,讓他們找到「走出去」的力量。
同樣因因特殊的家庭原因,與父母關係破裂的元朗天主教中學中四生段志慧,被社會福利署安排於家庭宿舍居住。她入住位於柴灣的宿舍,每天需於清晨起床,長途跋涉到位於元朗的學校上課,在無親人的照應下,亦既要兼顧學習,同時在宿舍學習獨立生活,自己處理衣食住行等細節。
不過,她沒有感到絕望,反而抱著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更心裡常自勉說,「身處逆境便要戰勝逆境,要走出困難便要面對困難。」她希望以知識改變命運,開展自主人生,有一天能「破繭成蝶」,更在校外更獲得「閱讀獎勵計劃」金獎,並完成咖啡知識及調製基礎課程。
潔心林炳炎中學中五生倪澄則生長於單親家庭,父母早已離異,自此跟隨母親生活。由於母親身體健康一直欠佳,未能穩定工作,倪澄每天只能於舖在地上的床褥上睡覺、做功課及溫習。母親更在疫情期間失業,令倪澄一度甚至付不起購買防疫用品及上網課須用的上網費用,而感到自己比不上其他人。不過,在社工的支持下,她慢慢體恤到母親的困難與辛苦,認為自己的經歷是成長必經一部份,應勇於面對生活困境。
另一名出生於破碎家庭的曾悠,末來則希望能成為老師,回饋社會及教育下一代成為更好的人。曽悠的母親在她兩歲時離世,故自小便需照顧長期病患及精神病患者的父親,末能經歷如一般小朋友般無憂無慮的生活,甚至覺得「家」是一份壓力,經歷著「過山車」般的生活。
在疫情期間學校改為網上授課,曾悠需要兼顧學習及照顧父親,亦令其和父親之間開始出現更多磨擦。為改善現況,曾悠主動找老師傾訴,並在得到老師及社工的開解後,開始接受不同的輔導服務,令她學懂與父親相處的方法,關係亦有所改善。曾悠指現時開始改變自己的想法,選擇隨遇而安,「無論開心和不開心都仍需要過日子,倒不如選擇開心地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