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電子新形勢:香港有人才、有資源 微電子中心加快科研落地
世界各地愈來愈著力發展微電子業,一粒微小的晶片,其實應用層面廣泛,而不斷創新的技術更能大大提升市民的生活質素。但要實踐產業化,當中不單講求發展策略,更需要於豐富的資源和人才共同支援,才可令微電子業於本地、甚至海外穩步發展。今次香港科技園公司首席企業發展總監姚慶良博士便邀請於工程及資訊科技界擁豐富經驗的立法會議員、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外務)黃錦輝教授,一同探討本地微電子業的發展現況、未來機遇和人才需求,就多個層面發表真知灼見。
攝影:陳葦慈
微電子業擁龐大機遇 本地研究團隊實力雄厚
現今科技發達、微電子發展迅速,當中半導體晶片產業甚受關注。全因電子產品推陳出新,並不斷改良,加上5G、無線網絡等技術持續提升,故市場對晶片設計、製造的要求亦愈來愈高。黃教授坦言晶片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擁龐大市場機遇,微電子產業背後牽涉一系列的技術,構成環環相扣的生產鏈,包括設計、製造、生產,並可應用到不同範疇,市場潛力甚高。他續指,本港各大院校匯聚逾百位教授專注投入微電子研究,如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的研究團隊更於全世界名列前茅,可見本地微電子研究團隊實力雄厚。「全世界均著力研究如何使用新材料製造晶片,香港亦有數個團隊正集中研究。除此之外,香港亦於電子設計自動化、晶片封裝技術上做得很好。」
除了本地市場,黃教授亦北望神州、放眼世界,他坦言大灣區逾8千萬人口為現時香港市場的8至9倍,是香港微電子業的一大機遇,更可成為該產業發展的起步點。「除了面向國內14億人口市場,國家時常提到要打造香港成為國際創科中心,和為國家服務,而當中蘊含的晶片及半導體研究實力,更有助發展成前瞻的技術,幫助國家走出去,迎接更多創科機會,邁向國際化。」
元朗微電子中心明年啟用 提供多元化軟、硬資源支援初創加速將科研落地
要將微電子科研成果產業化,需要投入大量且多元化的軟、硬資源。姚博士指以往初創企業欲研究或發展微電子技術,均面對不少痛點,如缺乏實驗室、廠房等基礎建設。而將於明年啟用、位於元朗創新園的微電子中心,正好能解決這些難題:「行業對建設有殷切需求,因半導體製程需要特種氣體及無塵車間。這些設備無法於一般多層大廈中建設,因消防法例並不容許;即使初創企業能完成製程,之後必須經歷試產階段,卻又因規模小、產量少,難以尋覓工廠參與製造。」他續解釋,微電子中心不但提供一般風、火、水、電的資源,同時供應特種氣體和廢料處理支援,更另設實驗室、無塵車間予企業進行研究。企業便可大大節省基建成本,及專注科研,並逐步擴大業務。「基本上你有機器,將其接駁至我們的系統,便可立即使用。無須自行設廠、申領各種牌照,十分方便。」黃教授亦樂見微電子中心落成,期望中心能與各大院校交流,提供場地和儀器予院校研究團隊工作,共享資源、促進合作和發揮更大的科研潛力。
宜從小培育創科人才 建構可持續生態圈
姚博士及黃教授均認為要令微電子產業穩定發展,建構可持續的生態圈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環,須持續培訓和引入人才,方能推動產業發展,並優化技術水平。「吸納企業進駐與引入各地人才,兩者是環環相扣的。正因有大企業來港發展,既能製造機會予本地年輕人,亦能吸引專才來港。我認為香港背靠祖國,是吸引國內企業來港設立分部的有利因素,這亦使業界、學界的人能有更多機會發展。」黃教授說。
二人同意創科需從小培養,大讚近年政府大力推行STEM教育,讓學童早於小學已能親身體驗科學實驗的樂趣,激發創新思維之餘,也有嘗試「動手做」的機會,將科學知識活用於各種實驗和研究之上:「倘若從小培育創科人才,學生便能更敢於嘗試和接受挑戰,從而吸納更多人才投身工程界。我們萬萬不能留待人才短缺時,方『臨急抱佛腳』尋找人才,從小培育相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