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夫獎|研設第四個獎項 目標可促進國際合作 兩三年內成事

撰文:倪清江
出版:更新:

「邵逸夫獎」今年進入第20屆,大會5月30日公布今年三個獎項共有7名科學家獲獎,包括香港成長、於中文大學畢業並曾在美國哈佛大學任教的華人數學家丘成桐。 該獎項目前只設數學科學獎、天文學獎和生命科學與醫學獎三個範疇,大會正研究增設第四項,可促進國際合作,考慮範疇包括環保研究方面,料兩三年內成事。

邵氏基金會主席陳偉文:新獎會避免與世界其他獎項重疊

「邵逸夫獎」由已故影視大亨邵逸夫於2002年創立,2004年首度頒獎,今年剛好踏入第20屆。三個獎項的獎金最初各為100萬美元,2016年起增至120萬美元,今年頒獎典禮定於本年11月12日 於香港舉行。同期將舉行香港桂冠論壇,有20多位邵逸夫獎得獎者親臨香港,通過研討會、講座和對談會等,與全球來自超過30個不同國家及地區逾200名青年科學家交流。

邵氏基金會主席陳偉文今日(16日)表示,正研究設立第四個奬項,會避免與世界其他獎項重疊,他指目前世界較多對抗形勢,希望新獎項可促進國際合作;邵逸夫獎行政顧問邵詠儀表示,其中一個考慮方向是環保方面。

16位得獎者之後獲頒諾貝爾獎

邵詠儀表示,20年來累計有106位科學家獲得邵逸夫獎,其中16位其後獲得諾貝爾獎,她補充該獎不會頒予本身已獲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她提到其中三位研究重力波的學者——Ronald W P Drever、Kip S Thorne及Rainer Weiss在2016年獲天文學獎,當年並無人提名他們,但專家評審團認為他們有資格獲獎。Ronald W P Drever在2017離世。

到2017年諾貝爾物理獎,就即頒予Kip S Thorne及Rainer Weiss,以及另一位科學家Barry C Barish。被問是否很有前瞻性,邵詠儀直言說「我哋都覺得係!」

推出初期外國學者以為是詐騙

邵詠儀回想20年前推出初期,由於邵逸夫獎在學術界名不經傳,當時有俄羅斯科學家得獎,打電話去通知時說了幾句就被收線,電郵通知沒有下文,因被以為是詐騙,最後要找本港學者聯絡當地相熟的學者,再透過對方找得獎者,不過經過20年的經營,現時得獎者收到通知都會十分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