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業人手荒 工程企業應加培訓並輸入人才

撰文:01醫務所 源栢樑
出版:更新:

人口老化加上公營醫療系統長期承受壓力,政府早年提出兩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外界冀有助減輕醫療服務供不應求情況。不過,建造業長期人手短缺,推行龐大、工程較複雜及質量要求高的醫院發展計劃,連同已規劃的工務工程,將會令人手短缺更見嚴重,多少影響工程進度及質素。筆者認為除了各工程院校及學會,工程業界亦應加強年輕新血培訓,除了在薪酬等增加其入行誘因,亦應關注在職培訓的重要性,有助留住人才,緩解業界青黃不接困局。

撰文:資深工程師及工程師學會前任會長源栢樑

香港建造業議會發表報告估算香港未來的建造工程量。(免責聲明:有關資料僅供一般情況的使用,並無考慮任何個別人士有關任何特殊情況的需要等)

根據預測,政府加上私人機構未來數年總工程量將會每年遞增,工程總額每年將逐漸增加至約3,000億元。不過,建造業人手不足問題仍然嚴峻,從業員老化和年青人不願入行等,不論前線技術人員或是專業職系均面對人手荒。根據建造業界作出的建造工程量預測報告推算,技術人員人手短缺比率將由現時約5至15%,擴大至2027年約15至20%。業界亦已發出警號,指屆時建造業界或有多達4萬個空缺,專業人員短缺數目更從4,000增至6,500人。此問題不但有機會導致工程延誤,工業意外發生機率亦可能增加,不但耽誤基建發展,還會令建築成本上漲,為社會帶來嚴重影響。

除了本身人手問題,近年有見港人移民外地人數上升,亦令工程業界等各行各業人才進一步流失,以中級管理層情況特別嚴重。但筆者看來,此際有危亦有機,因以往空缺較少的管理層位置,或會因為移民潮等令初級員工有更多向上流機會,變相令年輕專業人士更容易獲晉升。事實上筆者亦留意到,近年不少工程公司的管理人員有年輕化趨勢,但有年輕業界反映指公司多缺乏內部培訓,尤其在管理工作方面,他們認為若能有資歷豐富的前輩略為指引或傳承經驗,相信處理管理工作時將更得心應手。

的確,筆者不時接觸到年輕工程管理人員,有感部分人缺乏處理大型工程經驗,著實有待改進。但在現時年輕人普遍較抗拒投身工程界情況下,工程公司或大型發展商等若要吸引人才,除了在薪酬及員工福利等方面入手增加入行誘因,亦應為員工提供更多在職培訓。若企業能透過經驗傳承協助年輕管理階層解決問題,包括應對大型工程挑戰、處理突發事故的訓練和指導、如何處理不同持份者的互動關係,以至自身定位等亦甚為重要。

當項目管理得宜,年輕管理人員工作獲得到認同,會為他們帶來更大成功感,甚或會為身為工程從業員感到自豪,企業亦會因此增加競爭力。筆者期望業內前輩若有機會,應盡量向年輕人分享工作心得及傳授經驗,增加年輕人持續及進一步在行業內發展的興趣。

另外,以往新入行的年輕工程人員,工作或較單一及重複,如一般工程學系畢業生在經過約2年在職培訓而晉升為助理工程師後,部分工作性質會較重複。僱主若能增加其參與工程類別的多樣性,例如專責處理屋宇裝備給排水工作的人員可轉換至空調通風設計等,可讓年輕員工有機會涉獵不同工程範圍,在各領域發揮所長,為他們帶來滿足感之餘,亦有助留住人才。

當今現代化醫院的工程建設上較一般大廈複雜,對質量有一定要求。

其實,輸入外勞亦不失為一個解決人才荒的辦法,此方法雖存在不少爭議,部分工程業界會擔心出現「爭飯碗」情況。但筆者認為此舉反而會「做大個餅」,而增加人手亦有助加快基礎建設施落成,促進經濟發展。不少鄰近地區,如澳門及新加坡等地亦已有不同行業依靠輸入外勞去增加人手,不失為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下文再談如何透過新科技去改善人手不足問題。

《01醫務所》與資深工程師源栢樑合作,逢周一推出專欄「源途有你」,分享工程與醫療的大小事。

源栢樑一直以推動工程界專業發展為己任,是香港工程師學會前任會長。數十年專業路途,著實值得回憶,亦深信後來者或可從中領會工程專業要點所在。源途有你,就讓大家一起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