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廠研究指新冠疫情構成間接成本仍高企 料港每年損失近416億元
世界衛生組織(WHO)周五(5日)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衞生事件」,解除公共衞生緊急狀態。雖然疫情已成為風土病,但據美國默沙東藥廠(MSD)研究報告指,按現時的情況推算,本港每年為因疫情損失約416億港元(約53億美元)。
研究指,盡管新冠疫情不再為「全球大流行」,但預測的其構成的間接成本很可能會維持高企,包括生產力流失(如受感染後不能工作),以及照顧兒童和長者等所衍生的連鎖影響。
▼4月29日 廣華醫院急症室輪候時間達8小時▼
美國默沙東藥廠(MSD)早前就新冠疫情進行研究,探討新冠疫情對亞太區五個市場包括澳洲、台灣、韓國、新加坡及香港構成的持續經濟影響。
據其研究所指,如按現時情況推算,估計新冠疫情可為本港造成每年約40億港元至1,087億港元的潛在經濟損失,而最佳估算本港每年或為新冠肺炎疫情損失約416億港元(約53億美元),相等於年度本地生產總值(GDP)的1.4%。
報告亦預測,即使結束「全球大流行」,疫情構成的間接成本很可能會維持高企,當中包括生產力流失(如受感染後不能工作),以及照顧兒童和長者等所衍生的連鎖影響,而感染率和疾病嚴重程度在未來的變化將明顯影響經濟成本。
報告分析,本港人口中有三個群組特別於疫情期間帶來最重比率的間接經濟損失,分別為易受感染人士、在職人士及醫護人員,當中在職成年人感染新冠病毒會為港帶來最多的間接經濟損失,生產力損失額達每年244億港元,佔年度GDP的0.8%。
其次則為易受感染人士,即60歲以上長者或同時患上多種疾病的在職成年人,其感染新冠病毒可造成每年至少160億港元經濟損失,佔總損失額的39%。至於,醫護人員感染新冠病毒料每年帶來7.93億港元損失,並加劇醫療系統的人手壓力,包括延長急症室和救護車的輪候時間。另外,患上長新冠的人士或對醫療系統構成依賴,並有可能減低生產力,當中損失可達每年159億港元。
至於另外四個所調研的市場,新冠疫情帶來的年度經濟損失估計達26億美元至276億美元:新加坡為26億美元(佔GDP的0.6%)、台灣為76億美元(佔GDP的0.9%)、澳洲為170億美元(佔GDP的1%)、韓國為275億美元(佔GDP的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