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何南金中學Robot in STEAM課程提倡動手動腦 啟發創科新思維
早在2005年已成立機械人研發隊,並於多個世界機械人賽事上屢獲殊榮的佛教何南金中學,自2015年起將機械人研發納入初中常規課程,融入科學、編程及工藝知識並且獨立成科,科目名為「Robot in STEAM」,每星期兩節課。課程除了可培訓學生的科研基礎及編程知識外,更有助培養其創造力、協作能力和解難能力,而對初中生發掘興趣、生涯規劃也有一定幫助。學校早前更升級科技工場的設備和環境,打造成全港最大的STEAM Lab之一,持續推動科研普及化。
攝影:歐嘉樂
為初中生而設的「Robot in STEAM」課程以製作齒輪箱機械人為主軸,中一至三期間分別學習製作蹦跳、格鬥及拳擊機械人,逐年由淺入深地學習徒手、2D及3D電腦繪圖等技巧。除了學設計、繪圖及編程知識,學生更會一手一腳進行製作及組裝,焊接、鋸床、鑽床等工序都要落手做。由製作一件小零件開始,持續反思及改良其設計。佛教何南金中學校長馬寶紅指出隨著經濟轉型,傳統工藝科亦有升格至高階科技教育之必要,故自2015年起便開始構思將研發機械人融入於課程之中,以普及科研,讓科技教育不再是「拔尖生」的專利。當時仍未有STEM概念提出,何南金中學便率先將編程、科學、工藝等元素匯聚成一門獨立科目「Robot in STEAM」。
至今STEM、STEAM科目愈來愈盛行,數碼科研亦成新學習趨勢,馬校長直言教學不宜留於理論層面,故課程堅持保留「動手做」的元素。「編程理論好抽象,藉著(研發和製作期間)不斷反覆嘗試和失敗,學生能即時看到成效,學習體驗便更立體、更深刻,許多學生也坦言玩得開心、好享受。」將科研知識提早至初中課程,馬校長認為有助發掘學生的潛能:「既在學生身上種下科研種子,也培育更多對編程、科學感興趣的尖子。除了加入機械人隊,更有同學對科技編程感興趣,繼而參加其他有關智慧城市的比賽。」而更重要的,是為初中生的生涯規劃帶來重要影響,透過「Robot in STEAM」,突破以往至升讀高中、大學後方有機會接觸創科知識和學系的關口,讓學生盡早了解自己的興趣,減低選科錯誤的機會。現時初中生可先嘗試、再體驗,感興趣的話便開始規劃選科,思考要朝哪方面發展:「語文、學術科目太多了,教育要多元化,方能照顧不同能力、興趣和需要的學生。」
為配合課程發展,學校設備亦須改良。佛教何南金中學特意建STEAM Lab,大大提升其功能性和安全性,期望可為學科帶來更佳的教育效果。現時面積逾4千呎的STEAM Lab由數個舊課室組成,比以前的實驗室及工場足足大了一倍以上,清楚劃分設計、研發及製作區,同時加強教室光線,方便學生進行研發和實驗。佛教何南金中學助理校長李志宏(Tim Sir)憶述:「以前製作區只得一個角落,站在工枱旁就無法使用機器,現在空間充足,同學便更易於操作鑽床、鋸床等工序。」
是次改建STEAM Lab由「Homify‧樂居」負責,其業務涵蓋建築設計、顧問及工程、ESG及再生能源科技、教育及電子設備等範疇,致力為中小學校、NGO、環保機構及工商業客戶提供優質的一站式服務。Tim Sir坦言喜獲「Homify‧樂居」支援翻新及改裝舊工場,如以往因電掣插座大多在牆邊,學生進行電烙鐵焊接會面向窗戶,十分危險,現時為確保安全,「Homify‧樂居」為何南金中學的STEAM Lab剷起所有原有地磚並拉線,於每個座位下安裝防水電掣插座,令每位同學都可面向老師,在其監察下完成工序。除此之外,Tim Sir結合智能家居的元素,升級STEAM Lab為全智能教室,盼讓學生走近、體驗科技之便利,繼而激發學習興趣——STEAM Lab的科技設備具有聲控功能,同一燈掣更可操控全教室的燈,按一鍵即可升降投影幕及窗簾等,便利老師教學。除此之外,更在儲物室安裝具備人體感應器開關的智能燈掣,以節省用電:「我們常常教學生應用物聯網(IoT)技術,但頂多單靠書上的資料或影片,他們未必能想像到(科技帶來)的效果。故我期望可借助課室設備,讓他們了解如何應用科技至現實生活,也緊扣著我所教的AI或智能家居課題。」而為配合智能系統及燈掣的需求,技術人員亦須重新拉線及接駁零火線,工序眾多。
即看全港最大STEAM Lab之一的環境及設備:
Tim Sir帶領校內機械人研發隊出外參賽多年,足跡遍佈美國、韓國、墨西哥等,2019年更於韓國國際機械人大賽囊括全能賽的冠、亞軍。他指參加機械人比賽不但能增進學生知識和技能,更能鍛煉心態:「到海外比賽有助學生擴闊視野,既認識不同商業級的創新科技,也透過接觸各地的工程師,了解別人如何付出其心力,做得更專、更精,這份追求極緻的心態是無止境的。若他們能具備這份追求卓越的心,不止於STEAM,對其他學科都會有幫助。」
由構思、繪圖、製作至編程一站式訓練,學生們不但練就了專業知識和優越手藝,Tim Sir亦留意到歷經多次比賽後,同學們於團體合作、抗壓力上也有提升——出賽時有隊員病了便各自補位,機械人突然於賽場上斷腳,便即時拿剪鉗、工具出來修補和改裝,贏得現場其他隊伍的掌聲。這亦顯示了平時校內的訓練經驗充足,方能於踏上世界舞台時仍臨急不亂,「我們的團隊氣氛好好,會互相扶持,大家常常說(比賽)只為一起贏。我常常教他們,比賽輸了並不可恥,輸了就不玩才最可恥。即使跌倒也別怕失敗,要有抗逆力,也要有追求卓越的心。」這份心態從讀書延伸至比賽,甚至職場也受用。Tim Sir續分享,不少曾參與機械人研發隊的學生畢業後仍朝工程、科研相關學系發展,部分更任職於中電、港鐵等機構,常常為做得更好而加班至深夜,彼此笑言這是比賽種下的「禍」:「比賽教曉我們,以為自己進步了許多,以為夠贏,但進步永遠也不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