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自閉兒 母求助無門感變「人球」 冀有支援專線真人即時回應

撰文:江麗盈
出版:更新:

每個人都可能成為照顧者,大眾近年開始關注照顧者支援,《施政報告》也提到要加強相關支援,其中一項就是設立支援專線。香港復康會及關注殘疾人士照顧者平台調查發現,逾六成半受訪照顧者高度需要24小時照顧者專線支援,最多人期望熱線提供三大緊急服務,包括:暫託服務配對並安排相關交通配套、危機處理、及情緒支援。

52歲的莊寶琼育有患自閉症的兒子,她憶述兒子高中時情緒很波動,連帶影響她情緒,當時聯絡過很多機構及中心求助,但最終無法覓得服務,令她感到絕望。政府將設立照顧者支援專線,她期望專線會有真人接聽:「最好有一條龍服務,即時有幫助,即係我哋都可能有啲緊張狀態,唔知同咩人講,想有一個人即時回應。」

另一位照顧者鄭秀婷也表示,如照顧者致電專線,意味著已經「爆煲」,冀專線可24小時有真人接聽:「最重要打到電話有人聽。」

▼機構調查指逾六成半受訪照顧者高度需要24小時照顧者熱線支援▼

+1

欲助兒子卻不懂輔導:連自己都跌埋入去

莊寶琼育有一名自閉症兒子,他15、16歲時,對社會認識漸多,開始意識到自己與他人不一樣、也開始思考前路,加上當時搬屋他要重新適應環境,衍生出很多情緒,莊女士說很想幫到兒子,但不懂得怎樣輔導他:「結果連自己都跌埋入去。」

求助無門只好獨力承受

她提到,當時找過很多機構,聯絡過與精神健康、家庭服務、地區資源有關的中心,但有些地方說她不合資格,有些做完評估便沒了下文,「我當時真係無方法,好漫長嘅時間每晚以淚洗面,好長時間不斷搵機構,愈打愈失望,愈累積負面情緒。因為係搵唔到所謂『一條龍服務』,將我地當人球咁踢來踢去。」求助無門,只好獨力承受,她坦言一度萌生傷害自己及兒子的念頭。

幸找到同路人 盼照顧者專線有一條龍服務

莊女士說幸好當時找到一班同路人,這班有同類經驗的家長提醒她:「你要處理自己先。」又陪著她逐一梳理兒子前途、家中長者照顧、工作等等的問題,「好大幫助,搵唔到嘢(支援)時,(同路人)係救命草。」就政府將推出照顧者支援專線,她期望可以有真人接聽,「最好有一條龍服務,即時有幫助,即係我哋都可能有啲緊張狀態,唔知同咩人講,想有一個人即時回應。」

認知障礙症母常失走 女兒當照顧者冀專線提供全面跟進

50多歲的鄭秀婷以往跟88歲的媽媽同住,直至最近,媽媽的認知障礙症步入中後期,才住進院舍。作為媽媽的主要照顧者,她說媽媽經常失走、夜半不睡覺走入她房間,令她感到很難接受,特別是後者令她「好醒瞓,慢慢會有情緒,精神好差。」其後隨著媽媽的病步入不同時期,行為有所改變,才沒再發生這些情況。

對支援專線,她的期望只是:「最重要打到電話有人聽」,她以自己經驗為例,日間大多都忙著照顧,要到晚上才有時間沉澱及思考,情緒也很容易在這些時候湧出來,「有需要打熱線都係爆煲時間喇,如果打到過去又無人聽,又或者要㩒好多制先有人聽的話,咁就好frustrated(沮喪)。」

她又指,希望專線如提供轉介,可設跟進服務,直至求助者真正獲得服務為止,「唔係去咗另一個服務單位,就唔知佢幾時覆,又或者比人當咗個波掉來掉去。」

香港人口老化問題嚴重,照顧者支援依然很少。(資料圖片/夏家朗攝)

照顧者日夜照顧,勞心勞力,骨科專科醫生袁智斌指,照顧者要承受心理及財政壓力,也容易因照顧令身體機能勞損。他表示,見過一些照顧老伴的長者,最初是陪老伴來看醫生,後來因為勞損、身體機能轉差,變成一同來看醫生。而兒童殘障的個案,家長較年輕,體力相對好,但有些個案是單親爸爸或媽媽,獨力承擔長期照顧壓力,也容易衍生精神健康問題。

調查:逾七成受訪照顧者平均每天照顧時數8小時以上

照顧者壓力問題漸受社會關注,《施政報告》也提及要加強相關支援,其中一項是設立支援專線。這條24小時照顧者支援專線料今年第三季開展,香港復康會及關注殘疾人士照顧者平台今年1月至3月進行網上問卷調查,共訪問481位照顧者,當中逾七成受訪的照顧者平均每天照顧時數達八小時或以上,如同「全職工作」。

▼照顧者支援備受關注▼

+1

調查結果顯示,超過六成半受訪照顧者表示高度需要專線的協助,機構以統計處數字推算,料社區內高度需要專線的照顧者可達30萬人。

就著服務內容,最多人選擇的是三大較緊急的服務,包括:暫託服務配對及交通配套、危機處理、及情緒支援。在各項服務中,危機處理也是最多受訪者放在首選的服務。另外,逾7成受訪照顧者也期望,專線可負責評估求助者需要、告知他合用服務後,同時會通知轉介機構,再由轉介機構主動回覆求助者。

機構也提出多項建議,包括專線需制定評估準則,提供照顧者評估服務、以及情緒支援服務;以專線作為「駁腳」,改善暫託服務的安排及配對;專線在運作上應省卻不必要的等候,如透過簡單按鍵或讀音功能後便接通人員等。

復康會倡專線有簡單分流 識別後再轉駁至相關範疇社工

香港復康會研究及倡議中心社工李楚峰提到,因照顧者光譜較闊,被照顧者可以很多元,負責的專業社工隊伍應要有熟悉不同範疇的同工,雖未知道實質人手編制,但他建議專線有簡單分流,識別照顧者類別,再轉駁至熟悉該範疇的同工接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