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歲婆婆潮玩智能電話 睇片打牌視像樣樣得 團體倡助長者學科技

撰文:梁晉穎
出版:更新:

數碼鴻溝常見於年長一代,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聯)早前進行「香港百歲老人研究」,其中有96歲婆婆懂得用智能電話,除了用視像通話致電家人聊天,更懂得看影片、玩網上麻雀遊戲等。該研究訪問151位95歲或以上於社區居住的長者的照顧者,結果今日(13日)發表,有7成半長者患有長期病患,有一半長者不能自理日常生活。

負責研究的學者認為香港人口老化速度加快,10年來百歲長者人口升近六倍,故全面的安老政策非常重要,而科技亦是安老服後的好幫手。

婆婆女兒:母見孫兒用手機 便想要一部

社聯早前進行香港百歲老人研究,對某幾位長者進行專訪,其中96歲的甄婆婆與與家傭同住,五名子女雖未有同住,仍有分工合作照顧媽媽。其女兒陳女士表示,媽媽願意嘗試新事物,有時比子女更前衛,因為她見到兒孫們個個有智能電話,她便想要一部,於是家人給她一部智能電話,那就開始只看相片,然後她會問有什麼遊戲玩,兒孫們就教她玩最愛的網上麻將遊戲,她更會看網上的粵曲短片。

陳女士說:「雖然我們不是同住,我們每天都會定時聯絡媽媽,有時我致電給她,她聽不到,就會回覆視像通話給我們,看看我們在做什麼,我覺得她好叻。」

甄婆婆說:「(喺手機短片)見到BB(曾孫)喺度笑,佢媽咪教佢講嘢,佢就『嗲嗲嗲』咁叫,我就睇到好開心。」早前疫情不能出外,她就善用手機解悶,「我鍾意打麻雀,無得去打咪自己打,開心啲,腳痛都唔知。」

7成半受訪人瑞長期病患 近半不能自理

社聯今日發表香港百歲老人研究結果,在新冠疫情期間(2021 年 4 月至 2022 年 9月),訪問151位95歲或以上、於社區居住的長者的照顧者。雖然有以上甄婆婆的有趣例子,惟發現當中有7成半長者患有長期病患、有一半長者不能自理日常生活、近六成長者有聽力障礙,亦有超過七成照顧者認為長者於最近一年認知能力下降。

樹仁大學輔導及心理學助理教授劉喜寶指長者照顧者的經濟壓力大。(廖雁雄攝)

百歲人瑞10年增6倍

同負責研究的樹仁大學輔導及心理學系助理教授劉喜寶表示,團隊在2011年進行過第一期研究,至10年後進行第二期研究,發現香港百歲長者人口由 2011 年的 1,890人增加至2021年的11,575人,升幅超過六倍。她認為老齡化速度很快,連帶照顧老人家的照顧者都年紀漸大,同時又面對經濟壓力,「可能一份積蓄係兩代老人家去分享」。

樣負責研究的港大秀圃老年研究中心院士及滙智研究中心總監張筱蘭同指,香港人口老化速度太快,「喺2023年後,每3個香港人就有一個係60歲以上。」長者對社會資源的需求與成年人不同,形容現時情況非常嚴峻,安老的服務與設施都需要全面考慮。

港大教授張筱蘭表示香港人口老化速度太快,形容情況嚴峻。(廖雁雄攝)

團體促設地區醫療基金 善用科技協助長者

社聯業務總監陳文宜指,社聯建議政府設立「地區醫療基層發展基金」,透過社會服務網絡接觸社區上有需要人士及家庭,推行預防慢性疾病和培養健康生活的項目,「個網絡係要社區每個人一齊營造,唔係就咁走出嚟」,另外建議為長者選定疾病的互助小組,針對性治療有病患長者。「有好多長者未必係醫院常客,依家我哋希望將個服務單位整合,去唔到醫院嘅老人家,都可以有醫療服務幫到佢。」

社聯業務總監陳文宜建議政府設立「地區醫療基層發展基金」,協助有需要照顧者。(廖雁雄攝)

社聯亦推出「a 家」樂齡科技教育及租賃服務,以可負擔的價錢租用合適的輔助科技產品,例如坐或企都可用的輪椅、便椅、坐廁扶手、以及可隨處擺放的多用途扶手,其更是由日本引入的科技。另外亦鼓勵長者使用智能健康監察設備,讓長者安在家中仍能與家人、治療師、輔導人員保持聯繫。

部份長者可能未如甄婆婆般,懂得用電子儀器,樹仁輔導及心理學系助理教授劉喜寶認為,教導長者需要耐性,欲速則不達,她建議可能由年長人士與老人家溝通,交流大家理解的地方,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