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拒生育 總和生育率30年跌4成創新低 落後日韓星台
人口老化是本港其中一個嚴重問題。政府統計處今日(17日)出版新一份《香港統計月刊》,揭示本港的生育率過去30年大致呈現下跌趨勢,由1991年的每千名女性,便有1,281名活產嬰兒,下跌至2021年的772名,跌幅近40%,失守800名大關,創30年新低,而總和出生率更持續低於更替水平。新冠病毒疫下市民生育減少,2021年不足37,000名嬰兒出生。
統計處分析指多個原因造成總和生育率下降。其中三分一1976年出生女性到45歲仍未有生育,比率15年間升近半;初婚年齡中位數升至30.6歲,20%「4字頭」女性保持單身。
▼2月14日 248對新人註冊疫後新高▼
新冠病毒疫下少生育 2021年不足37000嬰兒出生
《香港統計月刊》今日發表文章「1991年至2021年香港生育趨勢」,當中提及政府統計處資料顯示,香港每年的活產嬰兒數目從1991年的68,281名下降至2003年的46,965 名,然後回升至2011年的95,451名,再跌至2019年的52,856名。
粗出生率(即一年內的活產嬰兒數目相對該年年中的人口)從1991年的每千人有12.0 名,下降至 2003年的7.0名,其後一度回升至2011年的13.5名,但又回落至2019 年的7.0名。在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影響下,活產嬰兒數目和粗出生率分別進一步下降至2021年的36,953名和5.0名。統計處指雖然粗出生率是一個簡單及常用的生育指標,但卻極受年齡、性別及其他的人口特徵影響。
處方表示,2003年至2011年回升,主要因港人內地妻子生育政策(單非)及「雙非」(嬰兒父母均無居港權)政策的轉變,在2013年實施零雙非政策後,雙非嬰兒數目下降至低水平,在2021年只有131名。
2012年曾反彈至每千名女性生產1285名嬰兒
,揭示總生育率從1991年的每千名女性,便有1,281名活產嬰兒,下降至2003年的901名;其後比率回升至2012年的1,285名,惟升幅再現跌幅,逐漸下降至2019年的1,064名,及後再進一步下降至2021年的772名。
文章指,在整段期間,總和生育率持續低於2,100的更替水平,在2021年已較鄰近的日本、新加坡、台灣和韓國更低。
▼2月14日 情人節中環都是送花人及收花人▼
三分一1976年出生女性 到45歲仍未有生育
統計處運用中期人口統計計算,77.4%在1951年出生的女性,在30歲前擁有最少一名子女,但1991年出生的女性的相應比率下降至24.0%。不單反映女性推遲首次活產的趨向,亦顯示在育齡期末仍未有子女的女性所佔的百分比增加,在1961年出生的女性,只有 22.5%到45歲仍沒有子女,但1976年出生的女性的相應百分比已增至32.9%,比率在15年間增近半(46%)。
初婚年齡中位數升至30.6歲 20%「4字頭」女性單身
統計處指,已婚女性(不包括外籍家庭傭工)的比例在過去30多年明顯下跌。根據人口普查╱中期人口統計的結果,在1991年25至29歲女性人口中已婚者佔56%,但2021年該比例下跌至19%。遲婚的趨勢亦可見於女性初婚年齡中位數的上升,初婚年齡中位數由1991年的26.2歲上升至2021年的30.6歲,遲婚會縮短女性的生育時期。
由1991年至2021年,未婚女性的比例在所有年齡組別都明顯增加。根據人口普查╱中期人口統計的結果,40至44歲年齡組別的女性人口(不包括外籍家庭傭工)中從未結婚者所佔的百分比,由1991年的6%上升至2021年的20%。統計處指,從過去經驗所見,香港的嬰兒大多數由已婚女性所生。
在過去30年,粗離婚率由1991年按每千名人口計算的1.11迅速上升至2021年的2.25,離婚率上升有助解釋較低的生育率。
▼2月14日 不少男士到太子花墟購買鮮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