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線易主.轉載】區家麟:迷失本業,化操控於日常

撰文:特約轉載
出版:更新:
死亡通常只有兩種,一是轟轟烈烈瀟灑告別,凝住最燦爛美好的一刻;一是掙扎求存苟延殘喘,慢慢崩壞,最後不成人形。希望有線新聞能找到第三條路重生,選擇留下的勇者,辛苦了。
區家麟
大家擔心新老闆入主有線,會否整肅新聞部,影響編採自主?(資料圖片)

文:區家麟

財團永升(亞洲)入主有線電視,記者會上,主持人一開始連說兩聲「亞洲…亞洲…」網民笑言果然「亞視永恆」,又回來了。

有線新聞近年成為公信力最高的電視新聞,中國新聞與調查報道享譽。新老闆說要重財經,嚴肅時政節目與偵查報道又如何?對不起,無提過。

潛在新老闆談新聞運作,說得具體的有三點,一要增強財經新聞,二要裁員,幅度大概在一成,即兩百人。三,又要裁員又要做新節目,人從何來?新老闆說,可以考慮由新聞組調些人才去做財經。

所謂「經濟資訊好重要」,具體而言,就是一帶一路、大灣區發展,據說乃未來報道焦點。

縱使一切大宏圖仍在炒作階段,一個大夢,說一百次可能成真,或者假也說成真,但無論「一帶一路」與「大灣區」有多一廂情願、空中樓閣、夢露泡影,炒作本身正是沸沸揚揚,炒作肯定是真的;正如陳茂波出來叫人去恩平浸溫泉好過去日本,誠意難分真假,但吹水是真的;掏錢出來吹吹水的人,有多真心好難分,但最少錢是真的。

因此,縱使是大夢兩場,卻是電視台提供吹水表忠平台大好商機。大家有眼見,眾多新公司、新基金、新智庫、政府資助、學院研究,不理三七二十一,一窩蜂食住條水,以「一帶一路」為名,打響名堂,展現忠誠,投入國家主旋律懷抱,財經台各種廣告贊助,一定是開源妙計。

香港每家電視台,都有一條以財經股市資訊為主的頻道,提供即時股滙報價、投資指南、大市評論等資訊。財經資訊當然有意義,香港是金融中心、金融是產業支柱、投資如投機,股市如賭場,發展是硬道理;但是有意義的東西很多,為何要整整一條頻道由朝到晚不停講?

一個字:錢。

永升股東之一的邱達昌稱,有意讓有線主打財經新聞。(羅君豪攝)

TVB的J5頻道,正增加更多財經類型節目,有線電視潛在新老闆謂,要發展財經新聞。財經台是電視台賺錢法門,電視台節目之種類及編排,美其名叫「提供資訊」,更重要是製造觀眾群,把觀眾的眼球賣給廣告商,保證財源滾滾來,對電視台生死攸關。

例如,兒童節目時段,製造了一群兒童觀眾,吸引玩具廣告商付錢賣廣告;財經節目時段,凝聚一群資產豐裕的投資及投機者,投資顧問、樓盤銷售及奢侈品銷售商,自然願意付錢給電視台購買觀眾群的眼球。再者財經節目成本低,只需財經演員上陣,加交易所提供的股價即時資料,數位主播,清談一番,就可充斥大段廣播時間。

本來,財經新聞也可以有爆炸性的調查報道,大企業造數、玩財技,這些高風險元素少見於香港電視台的財經新聞。反而輕鬆介紹樓盤,可吸引發展商贊助;談理財之道,就有證券公司贊助;弄個節目講家居設計裝修,家俬公司又喜歡冠名。

人總是直觀的,電視上聽得多,公司名字重複一百次就變名牌。一個冠名贊助,電視台只須在節目名稱加上乜乜乜特約,一季動輒過百萬,本小利大。

行內人士說,財經新聞的世界裏,神壇上供奉的就是花綠綠的錢,講錢理所當然,所有東西都可以賣,不如時政新聞,有道德包袱;老大哥在看着你,政治風險也高。

心水清的記者則察覺,現時很多傳媒老細,不談「新聞」,講「資訊」,說「我們要提供資訊給觀眾」。

動聽啊,有甚麼問題?

「新聞」與「資訊」對一般觀眾而言,差別不大;但觸覺敏銳的記者眼中,卻認為這是一場靜默的革命,革了「新聞」的命。

「資訊」與「新聞」有甚麼分別?節目形式轉向「資訊」,例如投資策略、天氣、周末好去處、學英文、教裝修等,代表內容無時間性、缺批判性、以實用價值為先,較少社會議題,遠離記者尋真與監督政府之「新聞」天職。

看電子傳媒,從法規而言,《電視通用業務守則——節目標準》只規定,「凡報道本地或國際新聞的真正新聞節目,不得接受贊助」,即是說「資訊節目」不受限制,即使是同一採訪部同一團隊製作的節目,冠以「資訊」名稱,叫自己mini-program,就不是「真正新聞節目」,就能接受冠名贊助,賺取真金白銀。

近年一些電視台,眾多「小品環節」湧現,傾向較軟性、少批判力,一方面迎合大眾口味、亦能照顧廣告商愛好的「非政治化」氛圍;另一方面,「小品環節」當道,形式指揮腦袋,改變資源分配優先次序。這些「小品環節」,等同在血汗工場裏設立新生產線,新生產線前設了新規律,記者時間精力投放於軟性環節生產線,難免影響正常新聞的質素,放輕了監督調查的力度。

結果,很多新聞機構,為追逐利潤,迷失本業。

追逐利潤,你無做錯!見錢開眼,本來就是我們社會的所謂獅子山下精神的精髓,很多人崇拜的最高尚道德。不過,錢賺了,有沒有投資一下做多點嚴肅認真的新聞?有沒有給辛勤的員工合理回報、留住人才?願不願意冒些少風險,拾回失落的記者天職?

結果,就是以開源節流之名,主動地不知不覺,刻意遠離本業,享受迷失的和諧。

有線新聞是奇葩,乃因為連年蝕錢,仍然一直堅持,老闆真正hand-off,新聞從業員才得高度編採自主。

有線新聞近年成為公信力最高的電視新聞。(節目擷圖)

大家擔心,新老闆入主,會否整肅新聞部,影響編採自主?何用擔心,一切就在光天白日下進行。

被問到股東「染紅」,新老闆在記者會上道出了一個事實:「香港哪個企業無在中國投資?」政治現實大家都明,香港的媒體,各有各的老闆,似乎沒有嚴重的壟斷情況,但是,每位傳媒老闆之上,都有同一個老闆。你在內地沒有生意利益作抵押,又怎可能在香港好好經營電視台?在香港,倒還有富豪在內地無甚麼生意,例如王維基。

當今之世,「自由」既已是普世價值,沒多少有權勢人士會直言說我要操控新聞。老大哥只須控制大老闆,所謂新聞審查,不須明刀明槍,不准你做這做那,只須大老闆「在商言商」,操控節目形式,就能扭轉節目內容。

操控方式很簡單,多做軟性新聞、財經新聞,談談情數數錢,政治零風險;人手不足怎麼辦?抽調做嚴肅時政新聞的記者,全情投入歌頌一帶一路主旋律,識趣者自然流失,移風易俗於無形。再加上要節流,賺了錢也不一定投資做偵查報道,不聘資深記者,不投入資源,自主性自然慢慢消逝。

這條沉淪的老路,希望有線新老闆不會彷效、不會擁抱。

死亡通常只有兩種,一是轟轟烈烈瀟灑告別,凝住最燦爛美好的一刻;一是掙扎求存苟延殘喘,慢慢崩壞,最後不成人形。希望有線新聞能找到第三條路重生,選擇留下的勇者,辛苦了。

 

【編按: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原文刊於作者網頁。】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