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算案|電子消費券無助基層交租 社協促精準扶貧派10000元現金
政府將於下月發布2023年財政預算案,香港社區組織協會於今年1月發表基層市民對新一年度財政預算案的意見調查,指絕大部分受訪者熱切期盼可以有現金津貼,因為消費券交不到租金、水電費等必須支付的開支。
社協認為,相比電子消費券,更有效的做法是做到「精準扶貪」,投放資源在最有需要的弱勢群體中,故建議向生活在貧窮線下及正領取各項社會福利的基層人士派發10,000 元。
社協本月進行「基層市民對2023年度財政預算案的意見」調查,成玏收集946份問卷,平均逾9成人收入低於貧窮線,超過3成人正領取綜援。被問及是否贊成以消費券而不是以現金方式發放津貼時,近半(48.7%)受訪者表示「中立或無意見」;「不贊成」,或「極不贊成」的比例為28.4%, 高於「贊成」或「極贊成」的比例為(23.0%)。
社協調查九成促預算案派現金
調查顯示,受訪者使用消費券時,主要花費在必要開支,如「食糧」(83%),其次為「子女教育服務 」(43.3%),約三成為「家具、家居設備」(31.8%) 及「醫療衛生」(30.5%)。
至於「餐廳飲食」只有佔約四份一 (25,2%),用於娱樂消遣更是極少數(2.4%)。社協引用嶺南大學2021年11月的研究,有74%市民花費在「餐飲」,基層市民只及三分一(25.2%)。
社協表示,絕大部分居民熱切期盼可以有現金津貼,因為消費券交不到租金、水電費等必須的開支。近乎全數(97.9%)的受訪者認為,財政司司長應向生活在貧窮線下及正在領取各項現金津貼的基層人士發放基層生活津貼,絕大多數 (90.1%) 受訪者均認為應以現金方式發放,主要原因是「可用來繳付各項家居費用(如租金、水電費等)(82.5%) 。
建議向基層派1萬元基層生活津貼
社協認為,相比電子消費券等一筆過向全港年滿18 歲的永久性居民及其他合資格非永久性居民「派錢」的方案,社協認為更有效的做法是做到「精準扶貪」,投放資源在最有需要的弱勢群體中,故建議向生活在貧窮線下及正領取各項社會福利的基層人士派發10,000 元現金。
社協建議派發方式可採用「直接轉帳派發」及「經申請審核後派發」。如現正領取各項社會福利的家庭及人士可以直接將每人10,000 元生活津貼轉到有關家庭銀行戶口,而其他貧窮人士則根據半額在職家庭津貼的家庭收入及資產水平經有關家庭申請審核後派發。而未有任何福利戶口的,可以仿效失業援助金的形式,另外作聲明收入及資產申請。據社協估算,派發有關生活津貼的開支應不多於200億元。
劏房戶冇錢交租
出席社協記者會的李先生認為,電子消費券作用有限,反問「冇錢交租,仲叫我去消費?」他現時居住在租金10000元的劏房,從事運輸業臨時工,由於受疫情影響,收入亦逐步減少,由起初一個月9000元到上月僅收入3000元。
除自己起居飲食,李先生亦需照顧在內地的妻子,兩地往返。他憶述某年正值過年,從內地回港後「冇工開」,身上僅200元,無奈要露宿天橋底。
大學生想交學費
現就讀香港恆生大學的二年級生張先生,期望消費券可以現金形式發放,並至少有10000元,可以補助正就讀大學的基層青年的學費,他們往往須兼顧學業與家庭經濟,負擔家庭支出如房租等,而中學生亦可以用於報名興趣班或DSE。
單親媽媽為子付針灸費
單親媽媽謝女士認為,電子消費券可幫補飲食開支,是雪中送炭,但仍希望以現金方式發放。她與一位患腦癱的9歲兒子住在劏房,靠領取9000元綜緩金生活,其子由需要靠輪椅出行,到穿矯型鞋站立行走,過程中進行了多次康復治療。若能發放現金,她希望用於針對兒子雙腿的針灸治療。治療須每星期進行兩次,每次花費220元。
社協促引進負稅率 開徵暴利稅
社協又建議,落實「共同富裕」目標,將2023-24年度公共開支佔本地生產總值的水平訂為不少於25%,確保有持續性的足夠財政資源投入於房屋、教育、福利、醫療、退休保障等政策範疇施政。又提議當局引進負稅率制度,按住戶人數訂立社會認可的一般生活水平;若住户收入超出水平,便應繳納稅項,相反,若住戶收入低於水平,便可獲得一定生活補貼。
鑑於本港利得稅自2008-09 年度起一直維持在16.5%的極低水平,建議應上調利得稅稅率,設金融相關稅項。另外應為特定行業如能源及房地產行業開徵「暴利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