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餘回收│公屋廚餘回收計劃曾煞停 參加者嘆剛成習慣又重回原點

撰文:勞敏儀
出版:更新:

【廚餘回收系列三之二:公屋試行過來人經驗】政府並非首次在屋邨回收廚餘,早年曾挑選14條屋邨作為試點,包括聘請回收商落邨回收,以及在邨內利用微生物轉化成堆肥,推行19個月期間,平均每日回收1.6公噸廚餘,惟最終因成本、住戶反應等因素而終止。
有當年參與計劃的居民嘆說,原已建立分類及回收廚餘習慣,無奈計劃突然煞停,只能變回垃圾處理;亦有居民期盼新廚餘機可盡快進駐,他日推行垃圾徵費也可減省費用。

廚餘回收系列報道:

房屋署2012年底起曾在14條屋邨試驗廚餘回收,僅邀請近八成住戶參與,最後只有3,198個住戶(佔獲邀住戶的6.2%)響應。在推行的19個月中,參與住戶提供599公噸廚餘,即平均每日每戶提供0.58公斤。《審計報告》指,房署最終因成本效益、工作量、住戶反應、廚餘回收商的處理能力等因素而終止回收

廚餘回收試驗曾終止 居民嘆建立習慣又中斷

唯一採取邨內回收的藍田邨,收集的廚餘就地利用微生物,經發酵轉化成堆肥,供屋邨社區園圃使用,但當年只有90個住戶(佔3%)參與 。參與者之一的馮太憶述,當年因希望為下一代樹立榜樣而參與,一家人成功建立回收習慣,但礙於空間及成本問題,即使其他街坊有意回收,因名額有限而未能參與。計劃突然煞停,找不到其他途徑回收,廚餘又變回垃圾,對於小朋友問及「點解又唔洗留(廚餘)嘅?」 她也感到無奈,「以前攞落樓下就處理到,起碼乾淨簡單啲,(依家)就算出面有收集,但要點樣收?如果只有幾家人(回收),人哋都唔會特登嚟收。」

今年政府捲土重來,10月起陸續在五個公共屋邨推行廚餘收集試驗計劃,設置廚餘機回收,但藍田邨不在名單上。當年另一參加者林太表示,知悉區內朋友居住的彩德邨已安裝,倘特意帶廚餘去回收,既不方便,亦擔心運送過程產生異味,期望新機盡快推展至其居住的屋邨,他日推行垃圾徵費,分類回收也可減省費用。

回收商形容試驗好成功 不認為居民參與度低

即使是其餘13條屋邨採取的邨外回收方案,即聘請回收商由屋邨收集和運送廚餘到元朗私營廚餘處理工場,將廚餘循環再造成魚糧,同樣未能延續。當時的回收商黃旭進形容,試驗計劃好成功,回收量按月上升,有長者樂見廚餘有回收渠道,部分屋邨提供的回收桶更不敷應用,當計劃進展理想時,卻被終止,他對此感無奈又失望。隨著政府成立公營廚餘廠,他認為私營工場難有生存空間。

連翠邨廚餘機「試水溫」 環保署指疫情打擊回收率

此外,環保署去年底起先行在柴灣連翠邨「試水溫」,以智能回收桶收集家居廚餘,但只有59戶(約20%)登記參與。四個月的廚餘總回收量約1.2公噸,平均每日約11公斤。環保署解釋,因應第五波疫情,居民參與率及回收率受到一定影響,加上並非連接到「綠綠賞」智能積分獎賞計劃,故參與誘因相對較低。

香港有機資源中心總監黃煥忠指出,早期的廚餘回收計劃證明中央收集處理較理想,但因沒有垃圾徵費,市民屬義務參與,當時亦沒有公營廚餘廠,故任何回收計劃均無法長遠推行。他認為,改用智能廚餘回收桶,較乾淨及可利用雲端管理和統計,回收有積分獎賞,日後推行垃圾徵費後,相信回收的經濟誘因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