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格風球|風眼結構照首曝光 飛行服務隊定翼機探空助天文台追風
熱帶氣旋尼格來襲,為本港帶來近半世紀以來首個11月的八號風球,與本港最接近時僅相距約40公里,高地間中更吹暴風。政府飛行服務隊在颱風期間,根據天文台提供的資料,派員在所需地點收集氣象數據。《香港01》取得相關圖片,揭開尼格風眼神秘一面。
▼11月1日 3號風球下大風中夾着雨▼
秋颱難測,熱帶氣旋尼格進入南海後最終向偏北方向移動,靠近廣東沿岸,受尼格及東北季候風的共同影響,本港風力逐漸增強,間中有狂風驟雨。隨著尼格靠近廣東沿岸,受東北季候風及較涼海水影響,其強度在上周二(2日)逐漸減弱,但當日早上仍普遍吹強風,高地間中吹烈風。
根據天文台與飛行服務隊合作的下投式探空資料顯示,當日早上尼格中心東側的風力達到暴風程度,各大電腦模式亦頗為一致地預報尼格會在當日稍後於本港以南150公里內掠過,預料屆時尼格的烈風區有機會影響本港。基於當時的氣象數據及公眾安全考慮,天文台於同日下午1時40分發出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
根據飛行紀錄,政府飛行服務隊曾於11月1及2日各派出一架次挑戰者605定翼機進行「下投式探空任務」,共動員6位機組人員,並根據天文台提供的資料在所需的地點收集氣象數據,亦拍下尼格風眼照片。
天文台與政府飛行服務隊合作追風
翻查資料,天文台與政府飛行服務隊自2011年起合作追風,由定翼機載着科學主任直闖移到南中國海北部的熱帶氣旋,收集數據分析。至2016年,飛行服務隊新定翼機投入服務,除原機設置的高頻氣象探測器外,亦添置一套下投式探空系統,可收集大氣中不同高度的第一手氣象資料,補充傳統海面氣象觀測的不足,有助天文台分析熱帶氣旋的強度和三維結構。
下投式探空技術利用飛機從高空投放下投式探空儀,其內置的氣象探測器和全球衞星定位系統,會在下降過程中記錄不同位置的風向、風速、溫度、氣壓和濕度等氣象數據,並透過無線電發射裝置傳送至飛機。探空儀收集熱帶氣旋附近不同高度的氣象資料,特別是接近海平面的風向、風速和氣壓數據,有助天文台測定風暴位置和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