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北部都會區地積比提高三成 金鐘政府合署四成遷入

撰文:王潔恩
出版:更新:

特首李家超今日(19日)宣讀任內第一份《施政報告》,交待落實北部都會區的細節,港府將成立由特首領導的北部都會區督導委員會出謀獻策,明年亦會成立專責部門統籌各部門推動建設,與此同時將會提高「北都」的發展密度,住宅用地最高地積比率提升至為6.5倍,較原先5倍高出三成,商業用地則為9.5倍。位處核心商業區而沒有特定地域要求的政府辦公室,例如金鐘道政府合署近四成辦公室樓面面積,將遷往「北部都會區」,帶動該區發展並騰出核心商業區土地。

李家超又指,將於明年內制訂具體細節,建成後北部都會區將以「國際創科新城」為主題,集優質生活、新興經濟和文化休閒於一體。此外,沙頭角將逐步「解禁」,港府擬於2024年起逐步開放中英街以外範圍,及推廣文化生態旅遊,並於明年初展開地區諮詢。

▼2021年《施政報告》發展新界北▼

+25

成立專責發展「北部都會區」

最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北部都會區將開展多項大型項目,並行政長官親自帶領「北部都會區督導委員會」,另財政司司長主持「北部都會區諮詢委員會」,由專家和社區人士出謀獻策。

港府亦會成立專責發展「北部都會區」的部門,統籌各部門推動建設;並於明年制訂具體計劃和行動綱領,建成後則以「國際創科新城」為主題,集優質生活、新興經濟和文化休閒於一體。

北都住宅地積提升至6.5倍 10年內平整四成地

施政報告亦提出,將提量提速提質推動「北都」發展,將「生地」變「熟地」由10多年壓縮一半時間,並會全速造地建屋,十年內完成平整四成新發展土地和落成四成單位。另會提高發展密度,住宅用地最高地積比率為6.5倍,商業用地則為9.5倍。港府亦建議興建貫穿「北部都會區」東西的「北都公路」,以及推展由洪水橋接駁至前海的跨境「港深西部鐵路」(屬「3+3」鐵路及主要幹道項目)。

區內建造亮點發展群,帶動發展,提升生活質素,包括文化設施群、專上教育院校、大型體育設施、醫院網絡、政府設施群等。位處核心商業區而沒有特定地域要求的政府辦公室,例如金鐘道政府合署近四成辦公室樓面面積,將遷往「北部都會區」,帶動該區發展並騰出核心商業區土地。

▼沙頭角禁區沙頭角墟6月3日開放儀式▼

+45

李家超表示,將會即時展開前期工作,落馬洲河套區正興建三楝大樓,河套區以外首批創科用地2024年動工。另洪水橋和元朗一帶,首批多層工業大廈用地2023年完成平整,商業用地2026年完成平整,亦會落實「新積極保育政策」,逐步收回具生態價值的私人濕地和魚塘,建立濕地保育系統,2024年把紅花嶺一帶約500公頃指定為郊野公園。

施政報告又指,將會在2024年逐步開放沙頭角(中英街除外),推廣文化生態旅遊,並於明年初展開地區諮詢。

▼2021年《施政報告》提出發展河套地區 整合為新田科技城▼

+5
+20

▼三個濕地保育公園選址▼

+2

北部都會區由特首林鄭月娥發表的《施政報告》提出,建議花20年時間構建約3萬公頃都會區,涉及住宅單位總數達92萬個,可容納250萬人口。都會區可開拓約600公頃土地,並能新增最多約18.6萬個住宅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