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新冠檢測劑創辦人倡三部曲增創科人才 目標建產業鏈

撰文:歐陽德浩
出版:更新:

特首李家超下周三(19日)發表首份施政報告,焦點之一是如何「搶企業、搶人才」。國際金融中心由「紐倫港」變為「紐倫星」,香港變「梗頸四」,新加坡成本港主要競爭對手。

「其實新加坡一個城市規模嘅國家,佢能夠做到幾多嘢?」2022年度世界十大傑出青年、檢測承辦商「相達生物科技」創辦人招彥燾,提出短至長期提議,他認為政府需牽頭推出優惠政策,以銀彈攻勢「搶人才」;長遠而言則須調整教育方針,培育適合創科的人才,最終與大學頂尖研究互補形成產業鏈,讓企業大規模生產及宣傳,最終為政府帶來稅收,「而唔係畀啲外國藥廠攞咗去,跟住喺外國交稅,益緊外國人然後返嚟收我哋更多嘅錢。」

招彥燾(左),是政府認可檢測承辦商「相達生物科技」的創辦人,他獲立法會前主席曾鈺成提名,成為2021年十大傑青得獎者之一。(資料圖片/夏家朗攝)

跨國企業港設市場銷售部 創科人才無空缺

內地已將香港建設國際創科中心納入「十四五規劃」中,招彥燾期待將發表的施政報告,但直言香港不存在現行的人才政策,「人才荒」成為目前創科最大的存亡危機。他認為,香港創科仍處於嬰兒階段,不成氣候,只有跨國企業的市場或銷售部門,以致相關人才缺乏相應的職位就業。

據「相達生物科技」的統計,現時本港生物科技行業的人才流失率達20%,其公司亦達18%,由生產研發、臨床認證、品質監控、與各大院校合作等,種種職位均現人才短缺。

提供交通膳食津貼、住宿補貼 人才荒依然

招彥燾回想公司在疫情前每月掙扎求存,員工薪金跑輸市價,坦言當時「攞唔到金只能攞心」,惟畢業生欠缺經驗,稍有經驗則被挖角或進修,人才流失相當嚴重。如今踏上軌道,方可提升福利。例如為居住地點較遠的員工提供交通津貼,視乎距離每月約200元至900元不等,亦有膳食津貼,更為外地人才提供萬多元的住宿補貼,但「人才荒」仍為燃眉之急。

深圳「孔雀計劃」、新加坡新簽證吸人才

其實翻查資料,深圳早在2010年推出「孔雀計劃」,向海外高端人才提供160萬至300萬人民幣的補貼,以及在落戶、子女入學、配偶就業、醫療保險等亦有待遇。對於世界一流的團隊給予最高8,000萬人民幣的專項資助,並支持海外人才投身創新產業。

新加坡將在2023年新設「海外網絡和專業簽證」吸納人才,外籍人士只要月入達3萬新加坡元便可申請;未達標者如有傑出成就亦可申請,獲批後可獲得為期五年的簽證,其家屬亦可尋求就業。五年內完全沒有任何居留時間限制,商務旅行等出入自由,醫療和公共服務待遇,亦等同於新加坡國民。

表一:香港、新加坡兩地不同身份的權利和義務(依居留權和國籍)。(01製圖)

短期︰「重金」挖外地人才 助落地生根

可見鄰近城市的人才政策,涉及就業、房屋、教育等各個範疇,招彥燾便向政府提出短、中、長期發展的建議。短期方面,他認為創科界內需「重金」挖外地人才,政府需為創科度身訂造政策,讓全世界得悉香港的誠意,除了資金及稅務的優惠外,亦要滿足生活所需,提供金錢補貼助他們落地生根。

中期︰加強與深圳互動 釋除年輕人疑慮

中期政策方面,他認為未來恢復通關後,可與深圳加強互動,例如邊境模糊化,方便特定人群往來,以及讓科研樣本得以「過河」。但他明白時下年輕人對內地存在抗拒心理,因此他認為政府需時間處理,以及有責任向釋除市民疑慮,「如果驚佢哋鬧就唔做,呢個諗法就唔啱。」他作為公司高層,亦將舉辦中港團隊的聚會,讓兩地員工互相認識及學習。

2021施政報告創科及服務業中心(01研數所製圖)

長期︰調整教育政策培育創科人才

長期政策方面則從教育入手,招彥燾表示,香港的成功賴以完善的機制,所有程序按章處理,培養的人才皆為優秀的公務員、醫生或律師等專業人才。但他認為,創科講求風險管理,現行的教育模式與創科所需的人才背道而馳。「𠵱家香港大家最想打份最好嘅工,一係政府工或者專業,因此攞住個license就唔驚俾人炒。」

招認為懂得發問才學會解答疑難,建議政府應作出前瞻性評估,根據未來環境所需的技巧調整教育政策,例如批判性思維、辨別真理及是非,「擺到明之後嗰五年十年,會係一個大數據、講求人工智能嘅年代。你仲講求去背書?呢啲思維完全係落後。」

推動向上流動空間扭轉移民潮人才荒

問到近年香港爆發移民潮會否加劇「人才荒」?他認為人才流失為短期現象,社會需要向上流動的空間,倘若香港是個好地方,人才自然流入或回流。他認為創科便是社會轉型的好機會,例如他便出身於普通的家庭,透過創科取得成功,不過他認同短時間內仍然困難,「未來呢五至十年,有呢個陣痛係無可避免。」

政府推動建設以創科為主軸的北部都會區。

近日多間工廠被逼遷 籲政府確保轉型損失減至最低

香港房屋問題一直未解決,近日再爆政府收地爭議。招彥燾站在企業高層的立場分析指,所有政策無可厚非總有不滿的聲音,但考慮到長遠利益,難以照顧每一個人的需要。他明白政府正處於「摸著石頭過河」,但仍需顧及他們的感受,確保將轉型的損失減至最低,或考慮替補方案。「如果你行得快,你得失嘅人自然會更多,中間會推倒好多事,激嬲好多人。」

▼紙包飲品盒回收商喵坊 Mil Mill遭逼遷▼

+23

香港優勢:大學頂尖基礎研究

至於如何對待與新加坡的競爭關係,招彥燾說:「其實新加坡一個城市規模嘅國家,佢能夠做到幾多嘢?有啲位可以同佢去硬撼,但有更多位置係佢冇做,我哋可以去做。」他認為宏觀上香港應與鄰近競爭的城市,包括深圳、廣洲、蘇州等達至互補,「唔係你做嘅嘢,我格硬走嚟做截你糊。我應該畀牌你上,你又畀牌我上。」

招認為香港的核心優勢在於中西的橋樑,除了金融中心的角色,可助內地的創科走出世界外,另一個優勢在於大學頂尖的基礎研究。他根據疫情所得的體驗指,因香港的大學教授及醫院均為頂尖,所研發及製造的產品、臨床數據,均獲得世界各地的認可。

▼德保雪粒最快2025年被逼搬遷▼

+7

最終方向︰港創科與大學互補形成產業鏈

雖然大學積累具商業價值的成果,惟教授專注研究及教學,無暇創業,招彥燾認為政府可促進業界與大學互補,流至中下游落地發展,讓企業大規模生產及宣傳,最終為政府帶來稅收,形成一條產業鏈,「而唔係畀啲外國藥廠攞咗去,跟住喺外國交稅,益緊外國人然後返嚟收我哋更多嘅錢。」

招認同政府沒可能無限支持創科發展,「政府作為保母,唔能夠揍到你結婚生仔。」但他認為初創在前期承受的風險最大,期望政府能向初創提供較友好的環境。「我哋唔係話要求你養我啦、你畀錢我啦,唔係一個咁樣嘅態度。」

▼2021年《施政報告》洪水橋成新界CBD▼

+13

▼2021年《施政報告》發展河套地區▼

+5

▼2021.11.26 工業邨改名創新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