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委會AI調查 主席陳錦榮:滴滴蒐人臉資料被罰 與業務風馬不接
AI人工智能全球普及,商家會收集消費者數據,透過AI運算歸納有利的銷售模式。消委會今日(8日)發布針對人工智能在香港電子商務中應用研究報告,雖然有高達七成受訪者活躍網購,但同時並不認識AI,有七成擔心網店收集過多個人資料,四成因擔心資料轉移第三方而停止網購。
新任消委會主席陳錦榮指出,AI有如「雙刃劍」,提醒商家必須清楚說明收集目的,及容許消費者拒絕提供資料,他又指內地租車公司滴滴曾因過份收集人臉別識資料被判罰款,他指租車公司與人臉資料「風馬牛不相及」,擔心資料會被用作其他用途,包括出售第三方。
消委會去年10至11月進行網上調查,訪問了1,219 位曾瀏覽網店的消費者。調查發現,本地消費者在網購方面相當活躍 ,77%受訪者每周或每日瀏覽網店或網購至少一次,但高達75%表示並不熟悉AI。
在保障個人私隱方面,七成受訪者擔心網店會收集過多個人資料,有60%從不閱讀私隱政策,即使餘下的40%會閱讀私隱政策,但當中有43%依然存有憂慮,而停止瀏覽網店,擔心網店收集太多個人資料,及轉移給第三方機構等。
消委會亦檢視了 112 間本地及非本地網店的私隱政策,只有 6間網店列明收集數據目的在於AI訓練,有 6%至 10%網店會收集與交易沒直接關係的數據,包括消費者的學歷、收人、婚姻狀況和就業狀況等,有機會被視為超出適度。
消委會審視了四款常見AI軟件,發現「生物識別技術」會收集人臉、指紋、聲音等,一旦被過度收集,有可能被冒仿身份;而「AR 擴增實境」,會收集消費者行為數據;「聊天機械人」可能詢問過多個人資料,例如在交易時,要查問年齡、婚姻等;「產品推薦」會影響消費者的消費自主權。
新任消委會主席陳錦榮稱本港法規不足:AI有如「雙刃劍」
陳錦榮形容,AI有如「雙刃劍」,可促進經濟增長,但若使用不當會令消費者蒙受損失,他認為商家必須清楚說明收集目的,及容許消費者拒絕提供資料,他指不少國家正修訂法例針對AI應用,本港現行法規不足,期待港府會有全面性策略研究。
他又提到,內地租車公司滴滴,曾因過份收集人面識別等敏感訊息,嚴重侵害個人權益,被內地罰款80億元人民幣。他指生物資料近年經常引起爭議,出租交通公具公司收集人臉資料,「風馬牛不相及」,擔心資心而機會被用作其他用途。
黃鳳嫺表示,消委會審視網店的私隱政策發現,閱畢政策平均20分鐘,由於涉及因法律問題,字眼艱澀,文字冗長,「消費者即刻錄落最底按同意,剔咗當睇咗,係唔理想」,建議商家設「雞精版」讓消費者容易理解,她強調消費者應該擁有自行決定消費模式的權利,不應由AI決定,商家要保留消費者選擇權。
今年首7個月接獲6984宗網購投訴 較去年同期升1倍
消委會今年首7個月接獲6984宗網購投訴,較去年同期3427宗上升一倍,主要涉及網上訂餐、購買電器、衣服等投訴,分別為延遲送貨、產品質素及銷售手法等,個別商戶會單方面修改合約、更改送貨時間,及自動取消單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