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華大廈重建|二期清拆在即 街坊追憶四代同堂相守半世紀

撰文:陳淑霞
出版:更新:

屹立逾半世紀、依山而建的筲箕灣明華大廈,迎來第二期拆卸重建在即,但歲月洗禮不滅街坊於邨內的滿載回憶,手執舊照的兩母女拾級而上,重返舊居外懷緬,左鄰右里擠滿屋外的中央走廊,夾道祝賀誕子之喜、與另一半於屋邨內的驚喜邂逅,一家十一口,銳變至四代同堂,各懷美好時光。
房協即日起推出專題網頁,重現邨內的人文故事及集體回憶,亦擬於重建後設立展覽空間,展示社區情懷。

+21

80多歲的郭婆婆,育有八名子女,自1965年遷入明華大廈,一恍已大半世紀,由昔日的一家十一口,轉眼已四代同堂。她最難忘邨內街坊的人情味,如70年代初誕下兒子後,獲街坊熱情慶賀,「早上六點幾就拍門,又幫手洗菜、整嘢,我屋企細,就喺廚房搭條水喉出去天階(中央走廊)。」其舊居已清拆,獲調遷至邨內新單位,她笑謂,「住在樓下幾十年,現在住高層,都幾新鮮」,雖然不捨昔日情懷,亦明白舊樓始終要拆。

郭婆婆及女兒鳳玲於明華大廈居住逾半世紀,手執昔日舊照,感觸良多。身後則是兩人舊居,鳳玲當年於露台整理儀容時,邂逅另一半。(盧翊銘攝)

女兒鳳玲則在此度過成長歲月,「大家小朋友通處跑,家家戶戶唔使閂門」,亦見證屋邨今昔變化,那些年未有煤氣煮食,邨內特設「火水站」,居民毋須下山亦可訂購火水燃料,「一講返起大家都記得,係集體回憶。」

曾經於童年時留下不少足迹的「氹氹轉」,已隨時代變遷消逝,今日已改建為籃球場,她笑謂,「我都已經抱緊孫,弄孫為樂。」

屋邨內以前設有「氹氹轉」等遊樂設施,鳳玲曾於童年時留下美好回憶。(房協提供)

明華大廈亦是鳳玲與丈夫邂逅之地,她重提舊事時不免泛起甜意。兩人雖是同事,惟本無交集,但鳳玲某天清早於家中露台梳頭,突發現有人定睛張望,「佢話『咦?原來你都係住呢度㗎?』之後佢返到公司,就好大膽咁約我。」

她後來更得悉對方曾於自己經常光顧的邨內茶餐廳做暑期工,更覺緣份一線牽,「交往後覺得佢好老實同孝順,人品又好」,遂答應下嫁,婚後隨丈夫留守明華大廈,亦得以繼續與父母相鄰。

黑白照及彩色菲林相的進化,亦見證鳳玲一家的成長回憶。(盧翊銘攝)

房協經理(物業管理)曹可欣職責主要是邨務管理,以及向居民講解重建資訊及編配單位等,她說「有時都好似充當輔導員角色」,曾有夫婦因調遷安排意見相左,前往辦事處尋求協助,兩人終達成共識,「之後喺邨口撞返,佢哋話已經適應新環境,見到佢哋開心我仲開心。」

鳳玲珍藏多期由屋邨辦事處出版的明華大廈季刊,「由創刊號儲到依家。」她直言,每次翻閱時,不少回憶湧現。(盧翊銘攝)

明華大廈展開第二期重建工作,房協今日起推出「細說明華」專題網頁,重現邨內的人文故事及集體回憶,房協會揀選邨內的通花牆及懷舊信箱等珍貴物件予以保留,稍後亦將於重建後的新屋邨內設立展覽空間。

房協於2011年宣布分三期重建明華大廈,第一期已於去年竣工,第二期重建安置工作已展開,預計清拆工程將於今年開始。(盧翊銘攝)

被譽為房協重點重建項目的明華大廈,佔地逾34萬平方呎,共13幢大廈,從1962年至1978年分批落成,屋苑以房協創辦人之一何明華會督( Bishop Ronald Owen Hall)的中文譯名命名,是房協轄下最大型的屋苑之一。

明華大廈名人輩出,天王郭富城亦曾是昔日舊街坊。

1966年2月10日,,時任港督戴麟趾爵士主持明華大廈牌匾揭幕典禮。(房協提供)

房協於2011年宣布分三期重建明華大廈,第一期已於去年竣工,共提供966個出租單位。第二期重建安置工作已展開,預計清拆工程將於今年開始,整個明華大廈重建工程預料將於2035年完成,屆時可提供超過3900個單位,包括2,500多個出租單位、750個資助出售房屋單位和約600個「長者安居樂」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