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場館規劃可考慮加入可轉換式隔離設備 為長遠抗疫戰做足準備
市民與口罩為伴的抗疫日子至今持續逾兩年,今次第五波疫情終於稍為緩和,對醫療體系的壓力亦稍為減輕,尤其在國家援建社區隔離設施陸續建成下,隔離病房等嚴重供不應求的情況亦漸見好轉,有消息更指個別在早期使用的檢疫隔離設施或會閉館。不過,確診數字回落並非代表可以完全鬆懈,尤其政府在檢視治療設施供應上,作未雨綢繆做好準備時,可考慮增設更多可以轉換作防疫用途的設備或場所,為日後隨時來犯的下一波疫情,甚至更長遠傳染病防控做好最周全的打算。
撰文:資深工程師及上任工程師學會會長源栢樑
香港昔日較鮮有對隔離病床有供不應求情況,早在2003年沙士爆發之前,全港隔離病床數目大約有170多張,因未受過疫症挑戰,仍算足夠所需,不過當年沙士爆發後,疫情肆虐3個多月期間累積有1,700多宗確診個案,單日曾新增高達80宗確診,對隔離病床的需求造成壓力。因此,當局在沙士爆發以至疫情完結後,陸續增加隔離病床數目至1,400多張,數目增加逾7倍,當年政府為防範大型疫症重來,更在急症瑪嘉烈醫院旁建成了本港首間傳染病中心,共提供108張隔離病床,當中包括14張深切治療病床。
不過,當年大概誰也沒想到,17年後出現影響全球、無法預見並持續數波的新冠肺炎疫症,逾千隔離病床完全不夠使用,當局需在場館等即時就地建設成社區治療中心或以極快速度改裝醫院才能應付急需,現時本港已增至過萬張隔離病床設施,數目雖然已較沙士前大增十倍,但面對今一次最嚴峻的第五波疫情及未來的變數,亦未有人能保證百分百可應付所需。
現時本港確診數字仍偏高,而限聚令等措施仍未全部放寬,但市民渴望回復原來社交生活,市面不時出現人頭湧湧的情況。有專家預期若情況持續,加上稍後將放寬社交距離,確診數字有機會反彈或出現另一波疫情,筆者認為當局應考慮早為可能出現的下一波疫情作好準備。
要有充足設備又要減少對日常醫療系統運作的影響,較好方法是先做好預案,提早規劃可以轉換作隔離設施的場地等。例如曾轉換作社區隔離設施的大型場館,這些設施面積較大,通風上亦較容易調較轉換,日後在設計或興建新場館時亦可早作規劃,如加強抽風換氣系統,或將場館的出入口改成雙重門,作為隔離前室,預設不會帶來交义感染的醫療及物流通道,而平日場館則可作一般用途而不會受影響。
據聞海外有地區會將一些公共地下停車場設計成可轉換作為防空洞用途,當局亦可借鏡這種概念,提早檢視現時有哪些設施較合適作隔離治療之用,預早作出相關改建或加建,或加入至新建項目,為日後有急切需要用作隔離大量患者時,可短時間內迅速徵用這些預設變身的場地作不同治療場所。如日前當局已將郵輪碼頭及酒店等改作為檢疫或輕症確診人士的隔離治療場所,當局是否可考慮在日後為新建酒店發牌時,要求酒店換氣量及空氣流向達到一定條件,以方便日後將設施作轉換使用。
至於在預防傳染病傳播方面,鑑於以往有食肆因換氣量不足令餐廳成為病毒傳播場地,筆者認為政府可考慮要求食肆、商場及健身室等容易有人多聚集的場所,其換氣量須達一定要求才屬於合符標準,以減低病毒散播,務求在各方面為長遠抗疫戰作更好準備。
《01醫務所》與資深工程師源栢樑合作,逢周一推出專欄「源途有你」,分享工程與醫療的大小事。
源栢樑一直以推動工程界專業發展為己任,亦剛剛卸任工程師學會會長一職。數十年專業路途,著實值得回憶,亦深信後來者或可從中領會工程專業要點所在。源途有你,就讓大家一起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