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科發展疫下不停步 科技園T2創科人才薈 培養人才創出新機遇
縱然疫情帶來種種挑戰,但香港創科發展並沒有因此停下來。過去五年,香港創科創投氣氛蓬勃,同時對人才的需求亦更為殷切。為支援年輕人在疫情下創出新機,科技園舉辦全港首屆「T2︰創科人才薈」,以「薈萃不同創不同」為主題,設有城中最大型的「香港創科職業博覽 2022」及多個培訓計劃。當中有超過280間科技公司參與,盼能進一步培育更多創科人才,為年輕人提供職涯發展新方向,探索疫情下的新出路。
創新科技應用成為全球大趨勢,香港科技園致力支援本地初創企業,如提供嶄新技術、硬配套推動發展,同時積極培育新一代的創科人才。香港科技園公司行政總裁黃克強明白人才是推動創科的重要元素,儘管疫情嚴峻,對社會各界帶來衝擊,香港科技園堅持創科發展不會停步。他指今年科技園首次舉辦為期一個月的創科人才薈活動,期望能以科技園為平台,吸納更多本地、海外專才,帶動本地創科發展,也透過職業博覽、各項培訓活動和比賽,鼓勵年輕人追求「創科夢」;以下6位「創科人」雖然年齡、背景、經驗都不同,但同樣選擇透過科技園的生態圈投身創科界、發揮專長,並懷著共同信念:想用科技改善生活,令社會變得更好。
經驗不同 信念一致 共同實踐創新方案
想像無界限,創科也無分年齡。榮獲「城市創科大挑戰」初小組冠軍,來自東華三院蔡榮星小學的梁文瑄(Gladys),因祖母需長期卧床而設計了能照顧獨居長者的機械人,盼減輕照顧者負擔。年紀小小的Gladys對創科充滿興趣,因她認為科技能為人類帶來更便捷的生活,是輔助社會進步的要素,故常常想到一些創新構思,「香港常常堵車,既然有水上的士,飛機又名空中巴士,我常常幻想,為甚麼沒有空中的士?我想把創意科技應用在交通上,發明會飛的的士!」
許多看似天馬行空的構思,其實只要堅持探討,或許就會找到可行的方案。這份不斷思考、不斷實踐,盼為解決社會問題的信念,與多年來致力研發癌症基因檢測,為患者提供適切治療建議的善覓有限公司,其行政總裁施明耀(Stanley)的想法不謀而合,「起初我們只想用最短時間、最便宜的價錢幫助癌症病人,團隊幾個人便堅持至今。」曾於資金、研發上碰到難關,但在科技園的創科生態圈支援下,促成了不少醫療、生物科技公司互相交流合作,令善覓發展得更加順利,「創科是一門『團戰』的遊戲,需要不同崗位的企業合力才能做好。以研發疫苗為例,製造、保溫、提升公眾意識,均須交由不同部門操作,好講求溝通。」Stanley指公司至今仍常常透過科學園網絡與初創企業交流,也會被年輕一代的創新思維啟發,「他們好有創意,每次與他們交流,都令我重拾當日創業的初衷、鬥志和那份願意嘗試的感覺,永遠都會記得我們是個團隊──以人為本地透過科技改善生活,令人類進步。我們憑一鼓傻勁,反覆嘗試和失敗,不斷實踐就會找到解決方案。」
地域不同 學習各地專才優勢 提升個人能力
除了土生土長的專才投身本地創科界,也有海外專才看準大灣區機遇,特意留港發展。現於香港機械人物流研究中心任職助理工程師的林振霆(Jeff),在學期間已有參與由科技園主辦的全港大專生機械人比賽,隨後更獲邀到訪多個亞太地區,與當地專才切磋,「中國隊有強勁的技術背景,日本隊會有精密及考慮各情景的設計,越南隊則有單刀直入解決問題的能力。從不同的設計之中了解長短處,也都明白自己的優勢和缺點,便能將所學實踐在科研上。」Jeff現時主力負責軟件開發,研發和設計無人駕駛機械人的用戶介面操作,在公司也有與海外同事合作的經驗,他指有意見交流才能完善方案,「最佳解決方法不一定能套用於每個人身上,要學習如何從中找出一個能夠滿足最多用家的解決方法,以提升自己的解難能力,提出多於一個解決難題的方案。」
印度裔香港人Anushka Purohit同樣自小熱愛創新科技,與大學同學成立初創Breer,以回收的麵包釀製啤酒,並加入了科技園的創業培育計劃。就讀科大電子工程系的Anushka,於在學期間參與多個在科技園舉辦的比賽和活動,透過各個匯聚國際專才的交流會,從中拓展人脈網絡、擴闊視野,了解不同地方的創科文化,「我從不同地方的創科文化中留意到,永遠沒有一個方案能滿足所有需求,只在於我們如何策劃。」她指香港創科的優勢在於多元文化,加上政府、科技園提供的資助、技術和配套支援,令更多初創企業能在香港起步和發展,「這些充足的支援令更多學生發現,原來創業亦是可行的生涯規劃方案。」
興趣不同 技能互補 發揮所長完善方案
不少人認為要投身創科界,一定要具備專科背景。事實上,不同領域的專才都能加入科技園的生態圈,更能發揮互補作用。科能三維技術(醫療)公司副技術總監孫浩然博士主修化學與生物分子工程,他坦言STEM專業系統的理工科訓練、攻讀博士時研究的生物打印與再生醫學,當中的所學都能活用於工作之中,如有助分析研發結果,甚至能融合不同領域知識,有助進行科研工作。但除了研究,企業還需要做市場分析,或進行產品推廣等,這類工作便要依賴非STEM背景的同事幫忙,「如與市場部同事合作制定公司的產品策略,協助檢查醫學專業用詞是否合適當等,他們更可提供商業運作的意見,從市場角度分析產品潛力等等,讓我們不會只追求技術先進,而忽略了市場需求。」
現於研發醫療科技企業Well Being Digital工作的體育管理學士畢業生高承殷(Perry),便是以非STEM背景投身創科界的一個例子。Perry從小已注重健康、熱愛運動,對公司理念、科研範疇有一定知識基礎,故能勝任銷售及市場營銷部的工作,「非STEM背景的人較適合負責與業務相關的工作,如參與計劃業務發展和策略。我們更善於對外溝通,於業務上可帶出不同的觀點與角度,從而完善公司產品和方案。」他續指,STEM及非STEM背景的人合作,因思考、工作模式和擅長的領域不同,能激發很強的互補作用,「非STEM背景的人比較着重對外溝通,如發掘新的機會和合作方案。相反,STEM背景的人比較注重細節,如公司內部的科技發展。」一個對外、一個對內,兩者合作反而能更全面地引領企業發展。不過Perry亦指,身為非STEM背景在創科界工作,也需要時刻加強自己的科技知識,才跟得上創科發展步伐。故他更攻讀創新及企業的碩士學位,盼能持續在保健、治療和復康三方面研究醫療科技,關注樂齡人士之餘,也提升不同年齡層人士的健康意識。
.香港創科職業博覽2022:3月10日至16日
.深科技培訓:3月12日、19日、26日
.創新思維工作坊及創意比賽:3月11日至18日
.技能升級系列(金融科技):3月18日、4月14日
(資料及相片由客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