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志成指市建局要優化「需求主導」重建計劃 冀官、商、民合作

撰文:李彤
出版:更新:
立法會今日通過調高工傷及職業病補償金額,包括因工患上職業性失聰、肺塵病的人士。(資料圖片/馬熙烈攝)

市建局行政總監韋志成今(19日)撰寫網誌,指萬安街/大角咀道「需求主導」重建項目,共收到39份反對意見書,當中有35份來自項目附近一幢只有32年樓齡、樓宇狀況相對良好的大廈的住戶,要求市建局一併納入重建。韋志成指,「需求主導」重建項目面對各樣困局,未來會改善計劃,除了「官、商、民」共同合力,亦會透過「由上而下」與「由下而上」雙向發展、連接和配合,制定有效而全面的計劃。

每年成功啟動項目僅三至四個

韋志成指,「需求主導」重建項目先導計劃於2011年推出,初期申請數字按年遞升、由第一輪的25個增加至第三輪的53個,惟在眾多的申請中,能符合申請資格、而經仔細研究後篩選出的啟動項目,每年僅三至四個,迄今只得9個項目成功落實。當中大部分都是因為無法湊合所需的業權持有人的同意、地盤面積太細、又或者樓宇狀況不差等,而不合乎申請資格。

及至較近期的第四輪申請,大部分申請只屬個別單位業主獨立提交,而非湊合所需業權持有人的申請;而第五輪中,亦出現近半數的申請屬之前未能符合資格的申請。即使被挑選成功啟動的項目,過去亦曾發生在開展後無法得到八成業主簽署同意接受市建局的收購建議,而令項目最終告吹。

是時候優化框架和操作模式

他認為,市建局在「需求主導」項目的地盤範圍往往處於被動的位置,故在開展這類項目時便遇上不少規劃及實施的困難,影響重建效益,惟作為執行者的市建局,不可以忽視項目在落實執行時要面對的困難和掣肘,以及在財務上的承擔等,正正就是當前「需求主導」重建項目面對的困局。故此,他認為,或是時候研究如何優化其框架和操作模式,以解決現時遇到的困難,維持它的可持續性,並與市區更新的目標相輔相成,發揮應有的成效、達致更大的社會效益。

韋志成提到,兩個月前公布啟動萬安街項目刊憲當天,曾到訪與項目內居民傾談,並遇到一個「一劏12戶」的劏房單位。他引述應門的老人稱,每個月要付六千元租金住在一百呎的單位內,12戶人共用一個廁所、一個廚房,當時情況至今未能忘記。

他強調,今時今日部分香港人的居住環境好像回到「六、七十年代的景況」,反映市區更新、改善市民生活環境的重要,而「需求主導」重建模式有著其存在的作用。

他又指,當局正探討「需求主導」重建模式與地區規劃和土地用途方面的互相配合不,在透過全面性的地區規劃研究,可將「需求主導」概念推而廣之,除重建外,更推及至鼓勵業主自發地提出樓宇復修以至改造重設提升大廈設施等的需求,協助業主改善及提升樓宇的狀況,全方位的策略,多樣化的實踐方案,令「需求主導」這「由下而上」的模式能充分地在市區更新的不同工作領域上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