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涌醫院行政總監憶述治拾荒習慣精神病人 幫手執雜物屋有原因
半甲子行醫生涯,來來回回,阮家興又回到葵涌醫院,由初出茅廬在該院任精神科醫生,現時成為該院行政總監。30年的經歷,醫治無數病人,也目睹精神科的變化。回首往昔,成為管理層前,曾經擔任外展醫生,摸黑步行往天台屋接觸病人;更曾為喜歡執拾雜物的思覺失調患者,收拾混亂房屋,此為防止病人容易復發。
電視上不時見有長者或精神病患者執拾垃圾回家,引起嚴重衞生問題,出現「曱甴屋」、「老鼠屋」,甚至影響鄰居。阮家興笑言慶幸當年執拾的房屋,並非曱甴橫行,只是骯髒及堆滿雜物。他續指,這類人士一般未感到家內有問題,「佢哋唔會覺得個環境唔好,如果唔係一早處理咗啦」,並說:「相當一部份係有治療嘅需要。」
拾荒病人拒他人入屋清理
葵涌醫院行政總監阮家興是精神科醫生,1991年6月完成實習後,在7月正式加入葵涌醫院,揀選精神科。他笑言,實習時體驗過不同科,但未感特別興趣,最終選擇未經歷過、又少人揀選的精神科,從此於葵涌醫院展開從醫之路。
無心插柳成為精神科醫生,在30年經歷中,阮家興有16年在葵涌醫院渡過,2019年成為該院的行政總監。入職早年,他曾為外展醫生,到訪多處接觸精神病人,曾經要到唐樓的天台屋,接觸一名患有思覺失調的拾荒婆婆。他憶述臨近天台的樓層,完全沒有電燈,漆黑一片,只能摸黑上天台,但到達後,對方初時又不理睬,需要探訪數次,獲取信任才可交流。
談到拾荒者,近期不時有「曱甴屋」、「老鼠屋」報道,屋主不斷執拾各類垃圾、雜物回家,引致單位極其骯髒,滋生曱甴、老鼠,嚴重影響衞生,甚至波及鄰居。阮家興表示,大約行醫3、4年時,曾接觸相關個案。他憶述對方為一名年約50歲的獨居男子,居所的雜物堆積如山,後來發現患有思覺失調,需要入院治療。在出院前夕,阮家興認為需先清理其單位,否則容易復發,但對方拒絕他人上其住所。經商談後,最終病人願意由阮醫生帶領其他同事,親臨其居所清理。
相當一部分有拾荒習慣者要治療
阮家興笑言,幸慶其單位並非曱甴橫行,「我都驚!」只是相當骯髒,並堆滿雜物。他表示,相關問題一般分數類,「有啲可能係長者智力嘅問題;佢執咗都唔知有問題,有一啲同思覺失調有關;亦有啲係根本係長年累月嘅習慣性,又唔係全部有病嘅,但相當一部份係有治療嘅需要。」他指一般執拾垃圾的人士,都未感到有問題,「佢哋唔會覺得個環境唔好,如果唔係一早處理咗啦。」他直言:「唔係佢求我(執屋),係我求佢」。
直擊景林邨「曱甴屋」
新冠疫情致更多人有情緒問題
談到香港精神病患的趨勢,阮家興表示,其實住院人數並無增加,不過醫管局的「精神健康專線」諮詢服務,近年確接獲更多求助。根據醫管局的數據,由2016/17年度的23,272人次,增加至2020/21年度的43,487人次,大增近87%。
阮表示,據其觀察,港人精神壓力來自多方面,例如家人、個人、工作,未見特別改變,不過在疫情下,確有更多人有情緒問題,例如擔心疫情,又或社交生活受影響。
思覺失調青年一次過吞下藥物
除了阮家興,葵涌醫院高級職業治療師朱漢威同樣已入行30年。談到難忘經,他提到曾有一名30多歲的病人,患有思覺失調,每日日上三竿、睡至下午2、3時才起床。他跟進個案後發現,病人未跟從醫生指示服藥,「一次過食晒」,以致非常疲倦,需要經常睡覺,而且本身充斥負面想法,其母親的要求本身又過高,令到他不願工作,只是不斷睡覺。最終經過連串訪談、治療後,成功影響病人動機,重拾工作。
葵涌醫院2023年底完成重建擴服務
1981年落成的葵涌醫院現在重建,預料2023年底完成,屆時分散於不同醫院、地點的專科門診,將可集中於葵涌醫院,方便病人及醫生,例如原本位於下葵涌分科診所的葵涌老齡精神科門診部暨照顧者支援中心,就可重置於新的葵涌醫院。
阮家興表示,日後病房環境會有改善,希望醫院可服務更多病人。他續稱,現時仍有不少人抗拒精神科,假如病人的家人不合作,就更難治理。展望未來,他表示享受現有工作,未有下一步打算,會致力服務葵涌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