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博士為譜寫17分鐘新作 兩個月風雨不改到大館尋靈感

撰文:馬煒傑
出版:更新:

今年誼樂社作品徵集得獎作曲家陸尉俊,獲邀以大館為靈感譜寫新曲,編寫新作《四時》並將於11月27日大館舉行的「賽馬會樂・憶古蹟」音樂會全球首演。
陸尉俊自小對音樂有濃厚興趣,縱使家人不同意,仍報讀音樂相關學位,一讀之下讀到博士畢業,求學期間出遊多國以學習當地的音樂風格。新作《四時》貫徹陸尉俊作曲特色,融合中西樂器演奏,並加入於遊歷世界時從不同國家習得的音樂風格編寫而成。

《四時》章節之一〈光.蔭〉從樹蔭下取得靈感,以相似的樂句以不同方模式及節拍呈現,象徵不同時間下相似的事物。(盧翊銘攝)

今年剛在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取得音樂博士(作曲)學位,陸尉俊自幼便對音樂有濃厚興趣,他憶述小時到親戚家中聽到鋼琴的聲音便從此愛上音樂,但礙於家中沒有空間容納鋼琴,結果轉為學習較節省空間的小提琴。

忠於興趣 由演奏者變成作曲家

縱使未能學習鋼琴,但亦無阻陸尉俊對音樂的熱誠,甚至大學選科時都選擇了音樂學位課程,家人得知時作出反對,理由是「搵唔到食架喎」。他亦有考慮報讀其他科目,但最後都決定堅持興趣在音樂路上發展,更取得博士學位。至今陸尉俊已學會琵琶以至打鼓等多種不同的中西樂器,更由演奏者變成了作曲家,陸尉俊解釋有此轉變:「唔想成日玩其他人嘅嘢,都想其他人玩下我嘅嘢。」

以琵琶編奏爵士以至搖滾樂

雖然進修至博士畢業,但陸尉俊並非學院派的音樂家,其風格更會讓其他學院派音樂家感到很另類,但他認為無需在意別人看法。

擁抱自己鍾意嘅野,唔好跟人哋嘅路,勇敢行自己嘅路。
陸尉俊

除古典音樂外,對爵士、搖滾以至流行音樂都有研究,更熱衷於發掘音樂不同的「可能性」,例如會以琵琶編奏爵士樂以至搖滾音樂,其作品《爵士琵琶》及《彈撥搖滾》先後於2017年及2021年獲得「敦煌獎」。

另外,陸尉俊亦把握機會,利用獎學金到世界各地了解不同地方的音樂,探索不同類型的音樂風格,分別到了國內、美國、南美、玻利維亞、巴西、古巴及秘魯等向當地人學習他們的音樂風格,再將所學融入自己作品當中,以「了解別人、更新自己」,作品亦受到中國地方音樂、戲曲、日本雅樂、爵士樂及拉丁美洲音樂影響。

《四時》章節之一〈岩聲〉以花崗岩為中心,敲擊樂手與其他樂手以視象互動即興演奏,譜寫花崗岩多年經歷風霜的歷史。(盧翊銘攝)

到大館坐同行 「朝早10點就嚟,到6點先走」

對於新作品《四時》,陸尉俊運用兩個月時間於大館尋找靈感編寫而成,他提到以前曾用一年時間編製30分鐘的樂曲,所以今次用兩個月時間作17分鐘的樂曲是「超chur」。他先用一個月時間在大館中尋找靈感,一個月當中近乎每日都會到大館「坐同行」構思樂曲,「朝早10點就嚟,到6點先走」;另外一個月便是不停地作曲,考慮到大館的表演場地洗衣場石階有別於其他的音樂廳,陸尉俊需考慮到現場觀眾的觀感體驗,並運用多媒體影像作配合,以做到「以音樂講故事」。

11月27日大館免費全球首演

《四時》以時間為主題,分四個章節,〈光.蔭〉從樹蔭下取得靈感,以相似的樂句用不同方模式及節拍呈現,象徵不同時間下相似的事物;〈岩聲〉以花崗岩為中心,敲擊樂手與其他樂手以視象互動即興演奏,譜寫花崗岩多年經歷風霜的歷史;〈拼貼〉以大館與四周相相不入的商業建築為靈感,以拼貼的概念將中西名曲選段混合於樂章中表演;〈脈動〉則譜寫了大館早晚的不同,以激昂的節拍及電音模仿大館晚上的聲音。而整個作品中運用了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笛子、琵琶、敲擊樂及多媒體而成,貫徹陸尉俊中西合壁融合多種樂器的音樂風格。

《四時》將於11月27日於大館的洗衣場石階進行全球首演,以免費音樂會的方式進行,可以撲飛網站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