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 進步 無界限
「運動」是公平的,不論年齡、性別、是否有殘疾、能力,只要你願意做運動,運動就帶給你身心健康。然而研究顯示,殘疾兒童及青少年的體力活動水平普遍偏低,原因是不少家長認為殘疾子女參與運動有太多限制,過程亦會相對困難,令他們對運動卻步。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體育運動科學系開展的「賽馬會『運動無界限』青少年展翅高飛計劃」,透過家校合作,讓殘疾學童參與更多體育活動,提升他們的身心健康。
家校合作 敢於運動
14 歲的瑜瑜(化名)自小患有中度智障,於保良局余李慕芬紀念學校就讀中二,熱愛草地滾球的她,曾代表香港前往阿聯酋阿布扎比參加「2019 特殊奧林匹克夏季世界比賽」,更奪得三面草地滾球項目的銅牌。
去年6 月, 瑜瑜透過學校參與「賽馬會『運動無界限』青少年展翅高飛計劃」,初次接觸健體操和地壺球。瑜瑜爸爸古先生對女兒參加體育項目的態度相當積極:「瑜瑜是家中幼女,我讓她自小跟兩個家姐習泳、打乒乓球, 有時假日亦會一起行山, 運動可以訓練她的平衡力,除了變得健康,整個人也更有自信、快樂,而獨自參賽的經驗亦令她更獨立。運動讓她在各方面都有所成長,何樂而不為?」古先生說,學校早前因應疫情,減少在校進行面授課堂,瑜瑜的日常運動量大大減少,幸得計劃的「健怡起居體適能運動系列」,瑜瑜可以透過網上運動示範短片在家中運動,保持身心健康。
因材施教 走出限制
任教特殊學校12 年的體育老師黃滙康說,做運動對所有人同樣重要,對特殊學生來說更加重要, 「做運動可以訓練特殊學生較弱的身體協調、平衡力以及團體合作的概念,對他們提升自理及與人溝通的能力很大幫助。」計劃為學校提供地壺球器材,黃老師指地壺球可以訓練學生手部肌肉耐力、平衡力、專注及距離感,不少學生都像瑜瑜般對學習新的運動大感興趣。因應特殊學生的能力及身體情況各有不同,黃老師在課堂設計上,會根據個別學生的情況及能力而作出調節,例如學習踢足球會分高級組、初級組,平衡力及理解能力較好的高級組會學習用腳內側掃球,初級組則踢到球便可。
除了瑜瑜練習的健體操和地壺球,計劃引入的新興適應運動還有坐式排球和盲人門球,提高學童參與不同運動的興趣和機會。計劃以本港視障、聽障、肢體傷殘、及輕、中度智障四類特殊學校為主要對象,自2019 年推行至今, 共有25 間本地特殊學校參加,預計將有超過5,000 名學童、家長及教師受惠,貫徹「運動無界限」理念。
*資料提供《駿步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