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癌專家梁憲孫 見證藥物新療法助延病人壽命

撰文:張美蘭
出版:更新:

血液是生命循環之源,惟一旦細胞生長出錯,卻可變血癌。本港血癌專家梁憲孫見證治療方案日新月異,血癌成為可根治之症。
現為香港大學血液及腫瘤科名譽教授的梁憲孫,行醫逾30年,坦言人生有兩個目標:「學新嘢、令一個人開心。」他由25年前發起成立首個華人骨髓庫,隨後10年更成立香港血癌基金,每年籌款逾百萬元,資助病人繳付藥費及檢查費,一直未言休。
他娓娓道來,在人生不同階段嘗試新事物,慶幸新藥愈出愈多,病人壽命得以延續。

梁憲孫回顧過去十多年,治療癌症的藥物、檢查技術日漸進步,令病人壽命得以延續。(龔嘉盛攝)

根據醫院管理局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淋巴癌新症由2005年的712宗,升至2014年的977宗。倘將淋巴癌加上骨髓瘤、白血病新症數字,整體血癌新症由2005年的1,319宗,增至2014年的1,749宗,增加約三成。不過,若計算年齡因素,發病率變化不大。

90%血癌病因不明

梁憲孫分析指,血癌新症個案增加,相信與人口老化有關。他說,90%以上血癌患者的原因不明,醫學界認為受先天及環境因素影響,部分患者病因則與病毒感染相關,例如EB病毒,因而誘發血癌。

正電子掃描儀器(PET scan),有助精準掌握癌細胞在身體的情況。(Getty Images)

淋巴癌治癒率升至五成

他回顧過去十多年,治療癌症的藥物、檢查技術日漸進步,由以往藥物寥寥可數,到大約2000年起,陸續有不同標靶藥面世,至今起碼有數十種標靶藥;並有正電子掃描儀器(PET scan),能夠更精準掌握癌細胞對身體的影響,有助診斷血癌。

此外,目前有單克隆抗體療法、化療、幹細胞移植等方法醫治血癌,病人壽命得以延長。骨髓瘤患者的壽命,由10年前平均3年存活期,延長至目前的6年;淋巴癌的治癒率由過往的三至四成,提升至五成。

梁憲孫指癌症藥費昂貴問題,需要政府當局與藥廠共同探討解決。(龔嘉盛攝)

每年籌款逾百萬

血癌治療方案不斷革新,惟藥費並不便宜,若非納入公立醫院藥物名冊的資助藥物,或病人跌出「安全網」,病人每月療程或動輒以萬元計,令不少病人難以負擔。梁憲孫在2001年發起成立香港血癌基金,冀為病人及家屬提供支援,包括藥費及正電子掃描。

基金運作的15年期間,每年組織大型籌款活動,包括逢聖誕節與商場海港城合作推廣籌款,每年籌款逾百萬元。他坦言:「不算(籌得)很多,但可讓市民正視血癌問。多點關注此病,幫得幾多得幾多。」

盼政府與藥廠商討藥費問題

梁憲孫感嘆,癌症藥費難以回落,是由於價格跟隨美國定價,當藥物生產專利權完結,藥費才有望降低,但即使專利問題解決,當大藥廠收購生產專利藥的小藥廠,壟斷問題亦可持續,作為醫生的他,只盼政府、醫院管理局及藥廠共同商量資助藥費的方式,解決藥費貴的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