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傑青|草根醫生林嘉安、醫生世家張源津 矢志留公院服務基層

撰文:鄧穎琳
出版:更新:

第49屆「十大傑出青年選舉」結果出爐,今屆7名獲獎者中,有兩人是醫生。包括在青衣屋邨長大的草根醫生林嘉安,他現職香港大學醫學院臨床腫瘤學系臨床副教授,自畢業起均主要在公營醫院體系中服務。
至於另一醫生傑青,是中大醫學院助理院長(外務)張源津,他出身「醫學世家」,其父是泌尿外科名醫張新村、兄長是中大醫學院外科副教授張源斌。
移民潮下,本來人手緊張的公營體系流失情況更嚴峻,但二人均表示,希望留在公營醫院,服務基層。

港大醫學院臨床腫瘤學系臨床副教授林嘉安,是本屆傑青之一。他多次強調醫生的角色,除了積極研究新治療方案,亦要多關顧病人感受。(夏家朗攝)

林嘉安:青衣屋邨長大 父親患病後立志從醫

香港大學醫學院臨床腫瘤學系臨床副教授林嘉安,是本屆「專業工作」界別得獎傑青之一。現年40歲的林嘉安憶說童年生活,指從小在青衣長大,「童年清貧,但心裡滿足」,由幼稚園至中學均就讀屋邨學校,「除咗細個跌斷手、感冒發燒,本身同醫療可以話係風馬牛不相及,同大部份屋邨仔一樣,無咩明確志願」。

後來香港經濟轉型,原從事家庭式車衣工作的父母生計受影響,父親為養家日打兩份工,捱至胃潰瘍送院。親歷父親痛苦卻無能為力成為烙印,推動他努力上進。瑪麗醫院醫護用心治好其父親,令他立志成為醫生,中學畢業考入港大醫學院,之後到有「戰地醫院」之稱的屯門醫院工作,跟隨李浩勳(現職港大醫學院助理院長)工作,累積經驗。

林嘉安說,兒時沒明確就業志向,直至父親為養家日打兩份工,累至胃潰瘍送院,令他決心走上從醫之路。(受訪者提供)
喺屋企溫緊書(Study leave)預備緊會考,爸爸突然唔舒服話好痛,白車送入急症,我完全無嘢幫到手,覺得自己好無用,原來屋企人生命有危險嗰陣可以做嘅嘢係咁少。
傑青、港大醫學院臨床腫瘤學系臨床副教授林嘉安

獲病人信任及愛戴 引以自豪

自父親該次生病後,林嘉安一直牢記要關顧病人及家屬感受。最令他引以自豪,並非研究新進展,而是得到病人及家屬信任及愛戴。被問到為何選臨床腫瘤科,他解釋「癌症令人好灰,從醫初心係幫助病人,唔可以話知道治療最終無效而唔做,癌症係最需要幫嘅。」就連他最愛的漫畫家手塚治虫,亦是患癌去世,故他希望陪伴癌症病人,並研發新治療方案,提升病人生活質素。

「我係十大唔出席親子活動嘅爸爸」

訪問時林嘉安多次感謝父母不辭勞苦照顧他,亦感恩前輩栽培,他謙虛形容自己經歷的,只是香港基層的平凡故事,感謝太太多年來全職照顧家庭,體諒他為事業拼搏,「好多謝太太,大家見我拎十大傑青,但可能對太太同仔仔嚟講,我係十大唔出席親子活動嘅爸爸。」

得獎傑青張源津,是中大醫學院助理院長(外務),亦是泌尿外科專科醫生。(夏家朗攝)

張源津生於醫學世家 父兄均為名醫

至於另一名「專業工作」界別得獎傑青張源津,是中大醫學院助理院長(外務),亦是泌尿外科專科醫生。他現年36歲,已經與國際專家合作制訂「經尿道膀胱腫瘤整塊切除術」臨床指引,並推至香港公營醫院,減低病人復發機會。

張源津接受《香港01》記者訪問時透露,他在「醫學世家」長大,父親是泌尿外科名醫張新村、比他大十年的兄長是中大醫學院外科副教授張源斌,另一兄長則擔任律師,因經常接觸到醫科,漸漸產生興趣,「我讀中學嗰陣阿哥已經讀緊外科,我喺屋企都會拎佢啲手術工具試下練習。」至於選定泌尿科,是因可涉獵不同種類的治療,「開放、微創、機械、移植,好多類型手術都有!」

盼留公院 培訓年輕醫生服務大眾

移民潮捲起,公立醫院人手緊張,亦有不少醫護因公院工作壓力大,而轉往私營醫療體系發展。張源津說,從無想過離開公院,希望將來培訓年輕醫生繼續服務大眾,「出私家係搵多好多錢,但係錢唔係我最想追求嘅,反而想做有意義嘅事,培訓同埋傳承喺私家係好難做到。」展望未來,他說,將銘記祖母教誨,劍膽琴心地做好外科醫生職責。

第49屆「十大傑出青年選舉」結果出爐,今屆7名獲獎者中,有兩人是醫生。左起是港大醫學院臨床腫瘤學系臨床副教授林嘉安,以及中大醫學院助理院長(外務)張源津。(夏家朗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