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鄭預告施政報告:政策規劃跳出深圳河 撤「積極不干預」做法

撰文:林穎嫺
出版:更新: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今日(10日)在香港都會大學發表演說,指近日忙於籌備其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希望能有別於以往短視的諮詢,能如市民所望「勾劃未來」,令香港由亂轉治,再到興盛。
她預告下月發表的《施政報告》將會提出多方面的改革,包括研究如何將本港的政策規劃跳出深圳河的限制;以及一改以往「積極不干預」的做法,研究批出土地予海外大藥廠落戶本港;以及,革新現時官僚的政府機制,以推動本港成為「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她又指,本港對內地科研人才和學生來說極具吸引力,多間大學院校均希望她與教育部商討,放寬招收內地生的限額。

她特別提到,至今天為止,政府的經常性開支已經高達5,170億元,這對一向都是小規模政府的香港來說是非常難得,不過亦將會有幾年財政赤字,「所以我亦答應咗財政司司長,我會『收手』,接下來一年都唔會問佢攞太多錢去做我想做的工作。」

要搶嘢你就要整啲政策出嚟,有陣時攞啲錢出嚟,總之你就唔好落後於形勢。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

批評以往規劃「去到深圳河就停㗎喇」

林鄭月娥表示,立法會回歸理性後,行政機關構從此有信心將想得到、符合市民利益的事做得到,而不會再被抹黑、攻擊,或採取更激烈的行動,令一切努力付諸流水,現時政府人員可重拾其角色,加上中央的支持和立法會理性的環境,政府及後便要提升其能力,她提到近日與同事研究時,提出「四新精神」的概念。

她表示,首要的是「空間拓新」,政府以往的規劃「去到深圳河就停㗎喇,深圳河以北係一片空白」,但在空間拓新下,「政府規劃不能到深圳河以南便停下來,而是要研究深圳河的對岸」,以及如何利用「一河兩岸」和口岸經濟以提升本港的經濟容量,包括利用與流浮山僅4公里之遙的前海帶動產業提升,「呢個空間拓新令到我哋好似突然間多咗好多地方可以做。」

+5

研吸引海外大藥廠落戶本港

其次是「觀念更新」,她表示當局正進行有關概念,「唔好成日話不干預,唔好成日話市場主導,有啲一定係政府行為,其實大部分嘢都係政府行為,不過睇下你個政府行到幾深㗎啫。」她特別提到生命健康、科研等企業極具優勢,當局可吸引海外大藥廠落戶本港進行科研和製藥,「但冇地呀嘛,你叫一個藥廠去買返一幅商業地佢買唔起,一個甲級寫字樓嘅商業地係太貴。」她認為要發展有關產業,便要批出土地予相關企業發展,吸引它們落戶香港。

她又指政府的機制亦要革新,尤其是本港要成為「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惟本港欠缺「文化局」,無法進行文化推動工作,因此有必要思考革新機制,令政府能更有利於推動有關工作,以及處理不同部門的分裂、割離,她形容此現象「為人詬病」,惟她指革新細節仍要「賣關子」,透露將於下月6日發布的新一份《施政報告》揭盅。

最後一個「新」則是「政策更新」,她表示不少政策和法例都無與時並進,尤其是配合創新科技和智慧城市,不少仍然很舊,認為現時立法會回歸理性後,便要推動政策創新,已要求同事檢視每個範疇,包括社區建設。她又提到三個地區的整存計劃,包括她擔任發展局局長期間,應對皇后碼頭一役後推出的「保育中環」項目,以及期後推出的「起動九龍東」,「躍動港島南」。

+1

批評官員以往抱着「有麝自然香」態度

對於北京提出橫琴及前海的發展方案,林鄭月娥大派定心丸指,本港的地位不會弱化,要抓緊其定位,扮演重要角色,包括政策、網絡、法律,除了促成者(facilitator)的角色外,亦同事要做推廣者。她批評官員以往抱着「有麝自然香」的態度,靜待別人發掘本港的優勢和潛能,但現時國際競爭大,內地經濟起飛,特區政府並不能落後形勢,在促成香港有助融入大灣區的政策和法律的同時,亦要向國際推廣香港的優勢。

她又指,本港對內地科研人才和學生來說極具吸引力,又舉例指香港大學校長張翔、副校長宮鵬和申作軍均是內地人,而多個院校,包括香港都會大學面對吸納內地生的上限的制肘,希望她與教育部商討,放寬有關限制,讓其他高質素內地生來港升學,畢業後再留港一年找工作,形容此是香港累積人才的方向之一,而積極有為的政府才能推進本港發展,「要搶嘢你就要整啲政策出嚟,有陣時攞啲錢出嚟,總之你就唔好落後於形勢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