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推初中教材 指假新聞資訊釀對立 教憲法及基本法異同
教育局課程發展處本月提供分發了多份教材,當中包括要供中一級使用、初中「生活與社會科」支援教材。全套教材分10個主題,包括媒體資訊素養、權利與義務、情緒管理、時間管理、明智消費等。
當中「媒體資訊素養」談及假新聞及內容農場包含錯或誤導資訊,發布者期望從中獲得利益或情緒宣洩,易釀矛盾及對立局面,提醒學生要慎思明辨、深入求證。
而「權利與義務」則列明香港居民的身份,包括享有集會、遊行、示威及出版自由等,惟集會權利及自由在維護國家安全或公共衞生等情況下或會有限制。而《憲法》及《基本法》在權利與義務有不少異同之處,當中港人據《基本法》享有的出入境自由、遷徙及離港移居等自由,《憲法》則沒類近描述。
教材列元朗食肆被誤報賣狗肉
以「媒體資訊素養」為題的教材共61頁,由教育局課程發展處委託香港公開大學教育及語文學院設計。教材建議此主題合共任教四個課節。首兩節課即集中教授及討論媒體在生活中的角色及媒體資訊的潛在危機。
工作紙中列出「假新聞」定義,是「有目的地將沒有根據的資訊透過模仿傳統新聞媒體或社交媒體的形式傳播,當中包含錯誤、具誤導性資訊;偏頗言論、惡作劇,甚至惡意攻擊,從而獲得利益或情緒宣洩」。教材舉出個案,2017年有元朗食肆被指劏賣狗肉的事件,後來食環署化驗報告證為羊肉,證其清白,形容假新聞可令無辜者受傷害。
指網絡世界助長更多偏見及矛盾
教材中提到,網絡世界易隱藏身份及找「知音人」,或「漸漸容不下其他人的意見,大家不再客觀討論分析,而變成只有我對你錯的對立局面,對持不同意見的人,進行肆意攻擊,網絡媒體變成謾罵的戰場,助長更多偏見及矛盾」,故教材提醒學生要慎思明辨、深入求證,以責任感和同理心為優先考量,仔細考慮媒體內容對社會各界的影響。
「權利與義務」教材由教育局設計
至於「權利與義務」為題的教材則有95頁,由教育局課程發展處設計,建議任教10個課節,當中包括香港居民身份、基本權利及義務;《憲法》、《基本法》;國際協議、社會共融等。
教材列明香港居民享有集會、遊行、示威及出版自由;據《憲法》和《基本法》,《基本法》解釋權屬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所有。而香港實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
其中一份工作紙引用香港律師會會長彭韻僖2020年演辭,形容守法是無商量餘地及不容妥協,「公民抗命絕非縱火、破壞他人財物或傷人的許可證......即使與他人的政見南轅北轍,但在文明社會,總不能以暴力使他人噤聲,這是人性的基本原則」。
指集會權利在國家安全、公共衞生等情況或有限制
「權利與義務」教材工作紙中亦有問及,據《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人們行使集會的權利和自由時須考慮什麼,建議答案列出,集會權利和自由在維護國家安全或公共安寧、公共秩序;維持公共衞生或風化等情況下或會有所限制。
此外,教材列出《憲法》及《基本法》在保障權利和自由方面的相近及不相近之處。包括香港居民在境內有遷徙自由、移居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自由、旅行及出入境自由等;以及《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經濟、社會與文化權利的國際公約》和國際勞工公約適用於香港的有關規定繼續有效的自由等。
至於「生活與社會科」餘下八份教材的主題,涉及認識自己、情緒管理、時間管理、規劃人生、明智消費、尊重不同背景人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