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港人比較中、英、德疫下生活日常 嘆封城時猶如死城 港較正常
英國雜誌《經濟學人》分析新冠肺炎疫情下全球的「常態指數」,指香港人的生活已較疫情爆發之前更為「正常」,評分高於其他49個國家或地區,在全球排名榜首。
《香港01》訪問了三名曾在香港生活,疫情期間又曾於外地居住的港人,分享她們在內地、英國和德國的見聞,「比拼」何地生活較為正常。
她們都認為,內地、外國都曾經因疫情大爆發而「封城」,「死城咁嘅狀態」,在寒冬中即使想買雙雪鞋即時保暖,也是不可能的願望,只能在網上訂購;相對之下,香港在疫情最嚴重時也無「封城」,生活正常得多。她們又指,現時疫情稍緩,不同地方亦已逐漸復常,英國更已「大解放」,距離「正常」並不遙遠。
系列報道:《經濟學人》評香港「生活正常度」達疫情前水平 50地區中排第一
新冠肺炎|學者認同港人部分生活復常 惟聚集、通關等禁令仍未撤
家庭主婦唐太(化名)表示,去年1月內地疫情爆發時,她與子女身處廣東省惠州市,雖然當時疫情不嚴重,但政府不准居民離開自己所居住的「小區」,她須遵守規例「足不出戶」4個月。去年6月她返港生活,期間本港爆發第三、四波疫情,她稱即使當時香港疫情嚴重,部分場所停業,但氣氛不會過於緊張,也可間中行山。
今年2月唐太回內地過年,卻經歷了痛苦不堪的一段隔離期。她和子女被分配到一間裝有防盜網的酒店檢疫,自覺像坐牢一樣,「整個人都黑暗了,很壓抑,好想哭,情緒很波動。」
酒店亦不容許他們於網上買水、水果等物資,所提供的膳食定價亦不透明,「他們說多少錢就多少錢。」她帶同年幼子女檢疫,按當時的政策毋須在酒店檢疫14天,可回家隔離,但她卻受到不公平待遇,她鍥而不捨,每天追問有關部門,才得以在第11天被安排回家。
▼《經濟學人》「常態指數」全球排行榜▼
港人回內地感生活正常 不需戴口罩
不過,當時內地疫情已受控,檢疫後她可到多地遊玩,包括貴陽、廣西、海南,亦不需戴口罩並享受自駕遊,生活正常得像疫情未爆發前一樣。今年5月她再度返港,直到現時,她認為雖然內地偶爾會爆發地區性的疫情,但政府透過嚴厲的防疫政策,例如要求市民強制檢測、接種疫苗等,都能迅速控制到疫情,令市民生活回復正常。
本身在港從事傳媒行業的Koey在今年2月前往英國「工作假期」,當時正值英國封城,她直言倫敦是「死城咁嘅狀態」,只有超市可繼續營業,「街上面無咩人,最多只可以去公園,同埋去超市買餸。」幸她當時找到可以留在家中的自由工作(Freelance),賺取到生活費。
▼疫情爆發一年多,港人曾經歷的「不正常」生活▼
英國由今年4月起陸續解封,容許食肆戶外部分設堂食,直到7月19日「自由日」,政府撤銷所有與防疫相關的規定,酒吧、夜店重開,市民在多數場所不需再戴口罩,聚會不設人數限制,英國人都狂歡盡興,一切像回復到疫情未發生之前。
Koey認為,在疫情最嚴峻時,英國較香港「不正常」,但現時與香港已相差不大,而香港亦非完全正常,例如食肆仍劃分多個類別,設下不同限制,部分場所更需接種疫苗後才可進入。但她認同香港防疫政策較英國嚴謹,有效令香港確診和死亡數字保持在較低水平。
▼全球整體、香港、中國、英國、德國的「常態指數」比較▼
而另一位港人劉小姐就在去年10月,由香港前往德國埃爾福特讀書,回想起未封城的德國,她不禁嘆道:「我當時唔知幸福咁快就完結!我只係去咗一次餐廳、飲咗一次咖啡、去咗一次博物館…德國喺11月就封城啦。」封城後的市面冷清,只有部分商店仍能營業,更數度宵禁,連德國人最重視的聖誕市集和派對亦不再舉辦。
德國封城 買雪鞋也要網上訂購
寒冬襲來,劉小姐卻無法買雙雪鞋保暖,只能在網上訂購,再自行取貨。她亦失去校園生活,課程全改為網課,無法認識來自不同國家的同學。
今年3月,雖然書店及花店重開,但她坦言「最難捱」的是食肆不設堂食,「喺香港嗰陣幾乎日日出街食飯,無得去餐廳7個月,係我人生紀錄!」幸6月起餐廳、市集、博物館陸續重開,學校亦安排了戶外上課,她的生活逐漸復常。不過,德國各個地方政府解封步伐不一,視乎當地感染數字等因素而定。
劉小姐認為,香港人自己的防疫意識比起政府政策更為嚴謹,德國人則重視個人自由多於防疫,心態不同。她又指,疫情後或有人摒棄以往做法,不再追求「正常」,「可能有公司而家好重視健康,覺得員工在家工作都OK,係咪一定要所有人都返公司先叫正常?」她認為,《經濟學人》所指的生活正常度只屬一項指標,但未必是人人都應追求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