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偵探醫生」陳鳳英憑蛛絲馬跡揭虐兒個案:臨臨慘劇僅冰山一角

撰文:李恩慈
出版:更新:

5歲女童臨臨疑遭生父及繼母虐待致死,事件轟動全城。有近10年處理虐兒個案經驗的中大兒科學系榮譽臨床副教授、威爾斯醫院兒科副顧問醫生陳鳳英不諱言,這宗慘劇只是冰山一角,無法估計有多少孩子活在虐兒陰霾下。
「醫治一個虐兒家庭,比起醫治一個肺炎小朋友複雜好多倍。」治療遇到的困難讓陳鳳英明白,虐兒家庭不會無故浮現眼前,醫護要化身偵探洞察不妥。她憶述,曾有老婦帶著數個月大健康正常的嬰兒,到母嬰健康院覆診,「但婆婆個身好臭,唔能夠清楚答問題」。團隊發現這個家庭涉及疏忽照顧,嬰兒的婆婆吸毒,母親僅10多歲,家居滿佈垃圾、惡臭無比,還有超過10隻貓。

陳鳳英於1998年在中大醫學院畢業,其後在威爾斯親王醫院接受兒科專科訓練,在兒童胸肺科工作。後來她因家庭理由離開前線,接受社區兒科醫學訓練,發現很多兒童有發展及行為問題,「以前喺醫院想幫小朋友,但原來條街仲有好多小朋友更需要直接幫助。」

她在2008年轉到衞生署兒童評估中心工作;至2012年,政府推出兒童身心全面發展服務計劃,照顧高危家庭的兒童,陳鳳英兼任計劃統籌,開始處理虐兒個案,至今已接近10載。

陳鳳英於1998年在中大醫學院畢業,其後在威爾斯親王醫院接受兒科專科訓練,在兒童胸肺科工作。 (資料圖片)

高危家庭包括父母有精神病、吸毒、18歲以下等,他們大多不會主動招手,因此醫護人員需要非常敏銳。她舉例說,一名老婦早前帶數個月大的嬰兒到母嬰健康院覆診,「個BB係肥肥白白,但婆婆個身好臭,而且唔能夠清楚回答問題。」這些微小跡象引起醫護注意,追問之下得知老婦家裡有超過10隻貓,而嬰兒的母親只有10多歲。

醫院立即聯絡社工做家訪,發現家居滿佈垃圾、惡臭無比,老婦更有吸毒習慣。由於該家庭涉嫌疏忽照顧,團隊遂將嬰兒帶到院舍照顧。後來她更得悉嬰兒母親兒時曾有類似經驗。陳鳳英慨嘆:「虐兒唔係一代嘅事。人嘅潛意識好受家庭影響,為人父母就會反射兒時遭遇。」

早前有老婦帶數個月大的嬰兒到母嬰健康院覆診,終被醫護發現屬虐兒個案。(資料圖片,非涉事健康院)

相關閱讀:疏忽照顧可損兒童腦神經 兒科醫生籲學校及鄰居留意蛛絲馬跡

受虐童易早熟 9歲童自行買菜煮飯 兒科醫生:令人好傷心

處理虐兒案件牽涉多個部門,醫生的專業制肘曾讓陳鳳英感到無助。她憶述,曾有嬰兒眼底及腦內顱出血,家長聲稱不知何解。此症狀與「搖晃嬰兒綜合症」異常吻合,即嬰兒頭部受到激烈的搖盪,​頭部受到碰撞造成的傷害。

惟她並無證據,只好保持理性,在醫學上不排除其他可能性,「理論上(搖晃嬰兒)可以發生,但我哋無辦法知道點樣發生。做醫生唔能夠太感情用事,唔可以單一見到腦部出血 ,就話有人虐待。」 她只能專注治療出血嬰兒,並提供醫學報告,後續調查便交給社署及警方,結果無從得知。

處理虐兒案件牽涉多個部門,醫生的專業制肘曾讓陳鳳英感到無助。(廖雁雄攝)

陳鳳英身經百戰,穿起白袍形象冷靜理性,不過同為兩女之母的她拒絕麻木,常為受虐孩子的不幸經歷鼻酸流淚。她自言所以很少向身邊人談論工作接觸的虐兒個案,怕他們也曾有類似經歷,無意間觸及其痛處。難過時,她選擇透過教育社工和醫護宣泄情緒,盡力推廣保護兒童信息,減低他們最終受傷害的可能性。

+9

5歲女童臨臨於2018年疑遭生父和繼母長期虐待致死,案件在今年初開審,二人於4月被裁定謀殺罪成,轟動社會。陳鳳英形容,此悲劇對兒童保護議題有「驚弓之鳥」之效,使不同業界反思身邊有否同類事情發生,新界東醫院聯網近三個月接收的虐兒個案數目比平常大增三成,而其他聯網亦有所上升,大多數是顯然易見的身體虐待個案。

陳鳳英在難過時,透過教育社工和醫護宣泄情緒,盡力推廣保護兒童信息。(廖雁雄攝)

虐兒情況一直無聲地存在,陳鳳英相信臨臨的慘況只是冰山一角,指出本港處理虐兒個案的機制仍有不少改善空間。現時虐兒個案一般覆診期為兩年,評估若指出兒童身心無大礙便會關閉檔案。她認為後續工作值得檢討,譬如在醫院建立更完善的心理評估機制,但礙於資源不足,說易行難。

正因醫院資源有限,陳鳳英更傾向透過前期工作減少嚴重虐兒個案。她促請有關當局釐清保護兒童的法律責任,並為體罰立法定立清晰界線,收窄灰色地帶。 另外,她亦期望當局可建立統一平台,予不同界別的人士尋求協助,並整合他們提供的虐待線索,讓更多受虐兒童被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