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限戶外工作時間 美國定酷熱指數 勞工處:單一指數有限制
本港夏天天氣酷熱,本港夏天天氣酷熱,天文台周二(13日)在本港多處地區氣溫上升至攝氏35度或以上。位於尖沙咀的天文台總部,周二最高錄得35.3度,成有記錄以來第四熱的7月天,也是今年以來第二高溫。
人人因疫情戴上口罩,太陽直曬下工作的戶外工作者更辛苦。有工會早於幾年前倡議,仿效廣東因應高溫,限制戶外露天工作時間,美國部分洲分亦有類似建議。勞工處回覆查詢時指,透過單一指數顯示中暑風險有限制,認為現存的風險評估更全面;工會則批評,政府說法「虛偽」,亦不理解為何不將評估立為法規,促至少踏出「第一步」,撥款進行研究。
(系列之三)
廣東立法 攝氏39度或以上戶外須停工
翻查資料,其實早有工會倡議參考其他地方做法,訂立停工的「酷熱指數」。廣東省方面,2012便開始實施高溫天氣勞動保護辦法,攝氏37至39度間不得在戶外工作多於6小時,如攝氏39度或以上須停工,而員工在攝氏33度或以上高溫下工作,僱主便有責任提供「高溫津貼」。至於美國部分州分,亦有類似建議,定出「酷熱指數」,如達指定氣溫,員工須停止戶外工作。
勞工處:單一指數顯示中暑風險有限制 指引更全面
針對相關建議,勞工處書面回覆《香港01》時指,透過單一指數來顯示工作場地中暑的風險,往往有其限制。現時有海外地區只參考溫度和濕度兩個數值,而定出一個熱指數(Heat Index),顯示戶外工作中暑風險,惟指數並沒考慮陽光幅射和空氣流動兩項重要環境因素,也沒考慮涉及工作及個人的因素如工人工作量、工人衣物及工人對熱環境的適應程度,故使用有關指數有一定限制。勞工處更指,若僱主未有清楚了解而只按數字大小機械式地套用,或錯誤評估中暑的風險。
延伸閱讀:烈日下穿保護衣打蚊焗出汗疹 滅蟲工:掛腰風扇屬德政惟快無電
勞工處認為,「預防工作時中暑的風險評估」考慮的各項主要因素,包括工作環境的溫度、濕度、空氣流動的情況、熱輻射水平、僱員工作量、僱員所穿的衣物和僱員對酷熱環境是否適應,評估涵蓋的範圍較為全面,若適當使用,能有效幫助僱主對工作環境的中暑風險作合適評估,從而採取適當預防措施。
工會促政府撥款進行研究
清潔服務職工會總幹事杜振豪則認為,工會早於2018年便倡議仿效內地,當溫度達到某一水平應停工,批評政府說法「虛偽」,亦難以理解如評估全面,為何不立為法規,以確保前線的執行性,政府至少應踏出第一步,撥款進行研究,才可訂立有效針對戶外工作的政策。
他稱,今年5月天氣已破紀錄熱,「全球暖化下,只預計會惡化」,不少工友反映辛苦,但近期仍接獲「休息被當偷懶」遭罰款的求助。至於去年底的檢討報告,要求承辦商在夏季提供快乾物料制服,「呢個應該係最大改變,以前工衣加反光衣嘅問題,講咗十幾年」,目前正進行調查,收集前線工友意見。
延伸閱讀:沒明文列出防中暑休息時間 清潔工憂被影相當偷懶 工會促快檢討
天氣越趨炎熱 環團:「大環境面對的問題」
本港今年5月綠色和平項目主任伍漢林表示,近幾年天文台數據顯示,夏天溫度越來越高,酷熱日子亦更多。他引起天文台總部記錄,1885至2020年間的年平均氣溫的平均上升速度為每10年0.13°C,惟在20世紀後半期,平均氣溫升幅加劇,由1991至2020年間,平均上升速度為每10年0.24°C。
伍漢林認為,在全球暖化下,天氣越趨炎熱,是大環境面對的問題,如加拿大、北美出現熱浪,有人在高溫下猝死,「好多地方越嚟越關注,氣候變化對身體的影響」,形容天氣酷熱絕對會威脅到戶外工作者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