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滬合作與發展研討會 兩地專家學者深入探討共尋機遇
港滬合作由來已久,在國家和上海的「十四五」規劃中,港滬合作是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契機。香港和上海同為國際化大都會,是國家兩個重要對外的門戶,是在「一國」之內實施「兩制」的主要金融商貿都巿,兩地加強交流和合作定能推進國家發展。
為了讓港滬兩地能共同深入探討合作方向及發掘新機遇,早前香港再出發大聯盟、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上海市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和上海社會科學院共同主辦的「2021滬港合作與發展研討會」。研討會邀得兩地政府相關部門負責人、專家、學者、商界領袖、社會團體代表,好讓各界從本業的範疇、專長來共同深入探討港滬合作的機遇。會議聚焦港滬國際金融、科技、貿易中心建設合作等議題,亦特別邀請在滬香港青年交流及分享經驗。
促成互惠互補 共同貢獻國家
全國政協副主席、香港再出發大聯盟總召集人梁振英在研討會中致辭稱:「香港和上海是我們國家實施兩種不同制度的兩個主要城巿,今後如何更好合作,共同貢獻國家服務大局,這是我們思考的方向。」他認為,具體上港滬雙方怎樣發展,促成互惠互補合作、避免惡性競爭,是要深入研究的課題。
上海巿政協主席董雲虎認為,港滬兩地均要找準在新發展格局中的自身定位,在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深化資本巿場互聯互通、優化航運及航空資源配置、搭建經貿交流平台、拓展「一帶一路」沿線巿場、促進文化教育和兩地青年往來等方面,加強溝通,強化對接和協作,以實現互惠共贏。
上海社會科學院院長王德忠亦在研討會中表示,深耕港滬合作是國家深化區域合作的重點內容,要在全球經濟大變革和國家經濟的發展審視港滬經濟的發展突破,以更寬視野、更新思路、更好策略來開創港滬合作的新局面。
以「國家本位」思考 展開深入合作
在開幕式致辭時,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執行委員會主席、恒隆地產董事長陳啟宗表示,世界局勢發展急速,中國的發展不可能等待香港,若香港要重新出發,便要改變自我中心的心態。陳啟宗寄語港人應轉換角色,以「國家本位」思考問題 ,然後在此基礎上爭取與上海和內地其他地方展開深入合作。
在科技合作的領域上,原上海市委副秘書長、原上海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蔡來興以「新時期加強滬港合作的戰略思考」為題進行演講。他認為,「十四五」規劃確定了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三個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香港國際創新科技中心,這開啟了港滬合作的新時代。他又指,長三角、大灣區研究實力強,港滬應擔起芯片技術突破的重任,共同合作發展芯片產業。
研討會下午部分的主題集中探討港滬國際金融、科技、貿易中心的建設合作和創新。港滬專家學者圍繞「滬港合作推進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滬港在岸離岸金融中心創新合作」及「滬港合作共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等三大主旨發表演說。
在滬香港青年分享發展機遇 冀企業多支持
「滬港合作與發展研討會」在眾多的嘉賓演講後,特意安排了四位在滬香港青年就上海生活、工作和機遇等進行真摯的分享,讓香港的年青人從中了解在滬發展的實況。
四位在滬香港青年都不約而同地認為上海更能讓他們接觸到來自不同地方和背景的人。復旦大學心理學系大學生馮福弘分享:「上海是一個匯聚了很多來自不同國家、地區等不同背景人士的大都巿,我很享受在這裏能跟不同背景的人交流和互相學習。」
港青靈活有創意 內地青年學術強
談到香港與內地年青人之別,在滬香港青年代表都認為,香港的年青人給內地朋友的感覺是頭腦較為靈活、國際化及有創意,這可能與香港人慣於接收多元化的訊息有關。不過,在學術層面上,內地學生鑽研得較深入,可以說兩地青年絕對各有優勢,若能加強交流,定必能互補發展。
冀企業多支持 助港青到內地發展
在滬香港青年代表之一黃碧茵,她是一名在港土生土長的90後,她於香港大學畢業後便選擇到上海發展,現為巿場營銷公司客戶經理。她在上海生活已有兩年多,並謂上海給她很親切的感覺,生活環境跟香港也很相似。當她初到上海時,還很驚嘆內地的電子支付及網購比香港發展得更先進,到了疫情後,香港才開始急速趕上來。
黃碧茵續稱,她身邊的香港朋友對於在內地發展有著跟她相類似的擔憂,一是不想離開家庭,二是擔心應付不了生活上的各樣開支,因為留港發展的話,食和住的開支也可以暫時依靠家人。她希望內地的企業能了解香港青年的需要,給予多一點支持,讓他們能更有信心到內地作長遠發展。
(資料及相片由客戶提供)